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埠村隶属于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路街道办事处,位于李沧区北面的城乡结合部。东为险峻卧狼齿山,西是连绵的老虎山,北依丹山岭余脉,南接下王埠社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王埠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村庄,春天桃、梨、苹果花漫山遍野,秋天各种果实压弯了枝头,果农们沉浸在丰收的欢乐中。一座大水库矗立在大村河的上游,水清鱼欢,孩子们嬉戏水中。村中几家村办工厂热火朝天,一派兴旺景象。

清顺治年间(1644年),纪氏从北曲迁此立纪家疃后,曲、尹氏迁来改村名王埠庄。当地土语称高地为“埠”或“高埠岗”,村南的烟台顶,是旧中国动乱年代,村民为自卫报警燃放烟火的旧址,村民取名“望埠庄”,后演变为王埠庄,很多人误认为是姓王的村庄,其实是不对的。又因同名村有三,此村位上,故名上王埠。青岛有四大姓之说:“海西矫、夏庄栾、北曲纪、皂户袁”,这个纪是上王埠村的占山户。尹姓是从板桥坊迁过来的,同一支还分别迁移到东北庄、城阳。

2006年年底,在上王埠社区下王埠小学西墙外旧村改造项目挖楼基过程中,挖出石制墓碑一块,经鉴定是上王埠社区曲姓先族墓碑,距今有300年了。墓碑是70年代破四旧平坟被埋没的,原在西大莹,有村民看好后拉回家准备盖房子用,后发现有字扔掉被吕姓村民拣回做井围子用,后井被垃圾添埋,客观上保护起来。碑文正字清晰可辩,侧边立碑人和后面的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墓碑的发现,验证了史志关于王埠庄建村的历史。曲姓后人现在在村西的黄花顶西莹重立墓碑,并立重修始族碑记,教育后人,不忘历史。

上王埠村民很重视教育,初有祠堂办私塾教育,30年代,沈鸿烈执政青岛期间,在上王埠建农村公立小学,是初级完小,过去下王埠公立小学是初小,上五年级就要到上王埠农村公立完小小学上课。解放后曾经是上王埠小学,后来建立了下王埠小学,周围社区的孩子都到下王埠小学上学(现金水路小学)。此处改为上王埠社区办公区域,外面是农贸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在上王埠农村公立小学(现上王埠社区办公室)正门院外西南有水井,现在仍然发挥作用。这口井是日本二次占领青岛时候建造的,据了解,当年这里是交通要道,从李村经上王埠到王哥庄的大路从村中经过,直到解放后李王路改道从村西路过。日本在此地是恶狼齿小分队,共30人左右,第一任队长是野村,第二任队长是许方,翻译是杜蒲三(原住市北区蒲台路豆腐社附近)。挖井一天的报酬是一包苞米面(约1公斤左右),井深14米,因为下面是花岗岩,非常坚硬,全凭手工敲打。当年这支日本小分队有一个士兵经常在着一眼水井前洗澡,他就是后来的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1972年54岁的田中角荣出访中国,特地提出申请到青岛看他当年洗澡的水井,因为山河变迁,接访的人误把附近的李家庵村当成上王埠,没找到那眼水井。后来田中角荣的后代又来到中国,找到这口井,并录下资料片,带回日本。李沧文物局听说这些事情后,局长曾亲自带队考察,并指示要保护好上王埠农村公立学校旧址和这口井,研究在此建立民俗保护博物馆。

随着城市化的改造,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村子只能被后人保留在记忆中。

感谢网友“你好青岛”发来的这一组上王埠村改造前的珍贵老照片,旧影寻踪、时光回顾,留住家乡记忆,留住记忆中的历史,这也是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的创建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古老的上王埠村已完全消失了,人们从这里已很难找到过去的痕迹。唯有这些曾经的旧影,成为了历史变迁的珍贵记忆留存。上王埠村的这段历史消失了,以后的孩子已经不会知道他们的老一辈曾居住过的房子了,这片记忆只能在照片上找寻了。或许数年后的某一天,当我们再次翻开这些照片时,仍能够勾起很多人对昔日往事的回忆......

本组图文源自热心网友“你好青岛”的珍贵照片提供;

文字编辑源自《上王埠村的变迁》;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喜欢请关注我们,转载请注明出处。

给我好看

帮我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