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曾翔,最出名的是他的吼书。

现在,网上还有他“吼书”时的视频。像杂耍一样,先打开场子,然后表演。只见他在盛着墨汁的水桶里,提起蘸满了墨汁的长条墩布。啊呀~啊呀地卖力将墩布怼到纸上,双手使劲“推拖”着。瞬间,白纸上墨花四溅,墩布反复过处,白纸被搓破。

曾翔写“吼书”用的墩布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翔说,要的就是这种崩射感、撕裂感。这是时代的需求,是龙的传人的一种压抑的思绪的表达。如果,把这种艺术叫做行为艺术,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非要说这是创新书法,则不免让人笑话。

其中最基本的笔性,在这里是没有的,不知道他平时用毛笔书写时,是不是也是不在乎用毛笔的弹性。反正,这个大墩布书写工具,是没有弹性的,形同硬笔,没有笔性。

曾翔作品

你要不服,他会给你举例说大草书家怀素当年也是这样的。有当时的诗人、御史官窦翼的《怀素上人草书歌》为证,其中说:“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

猛一看,果真如此啊!

仔细一看,哦!人家是“小半醉”状态。

怀素嗜酒如李白,在半醺微醉的状态下,让自己的情志流于笔端,这便是蔡邕说的“书者,散也”。不迫于事,才能有佳作,这正是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写照。

怀素苦笋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看看曾翔,装癫作狂,实在是东施效颦。这种有意于得佳作而做出的书写动作,“虽中山狼毫不能佳也”,更何况还用没有一点弹性的墩布书写呢?

今人学古往往就这样误解前人的本义,曾翔尤其如此。因为误解王羲之的一段话,他把书法故意写成歪歪斜斜的样子,成功地入列丑书阵营。

王羲之 黄庭经 局部

王羲之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曾翔曾经就被人称作丑书做过回应。

他表示,很多人都是处于书法的初级阶段、写大字的阶段,不是站在艺术的立场上来看待书法问题。意思就是人们不懂书法艺术,把书法和写字混为一谈,是认知有问题。他们看不明白的,看不懂的,就说是丑书。

王羲之 平安、奉橘三帖

同时用王羲之的话力证清白,“这让我想起早期王羲之说的话,既前后对正,左右平齐,状如算子,则不是书……”王羲之的书法理论,是毋庸置疑的。他的书法就是按照王羲之的理论写的。

确实,他的楷书都严格地规避了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很多字都打破了结字原则,很少有字能做到王羲之所说“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钩,方圆周整。”“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每个字都矫揉造作,故作纯真。书法的平正,不仅仅说正书,草书也是要平正的。

曾翔的楷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楷书而言,欧阳询就是笔笔犯险,又字字妥帖。论技法达到的意境,可称唐楷第一。再看看,从钟繇、王羲之到欧颜柳赵,哪个楷书不是可以画出格子来?都可以说是平正方正的。

难道钟王的楷书也不是书法了?还是王羲之这些话是说着玩的?

别逗了!当然不是这样的。要懂这段话,就要懂字的古文含义。这一句里最容易让人上当的就是“算子”。什么是“算子”?

算子、算筹

这个词有两个解释,其一是算盘,这个含义差不多清朝才有。而算盘有据可考的年代是元朝,东晋时期的王羲之应该不会有这样的先知,比出一千年后的物件来。

算子还有一个含义,是“竹制的筹”。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素食》中就有记载:“算子切,不患长,大如细漆箸。”算子是切出来的,不怕长,每根跟漆过的筷子一样。这种“算子”是算盘出现以前古人计算用的工具。

火柴棍拼字

换句话说,算子就是小木棍。字如果写成像小木棍、火柴棍、筷子组成的字,就不叫书法了。因为每个笔画都像算子一样呆板,没有笔势,就没有灵魂了。算子就是这样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齐平的。

再看看曾翔的小楷,是不是都像火柴棍搭起来的,纯粹就是视觉字形的展示,能怪人家说他的字是“丑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