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写了一本名叫《正蒙》的书。这本对王夫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众所周知,王夫之的哲学里含有着丰富的辩证法,例如他的动静观、知行观都与当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相似。而王夫之所阐述的理论,有很多地方只是对张载思想的延伸,他的主要哲学著作就取名叫《张子正蒙注》,通过注解张载的《正蒙》来阐发自己的辩证法思想——因此,可以说早在北宋时期,在张载的哲学里,中国人就已经阐述过许多唯物辩证法的原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蒙》里一分为二的矛盾世界观

《正蒙》的开头是太和篇,此篇乃张载哲学之基础,它系统的阐述了张载的世界观、宇宙观,相当于《淮南子》的《原道训》。若不想被佛道异端所迷惑,应当先明道、性与物之理。故而张载写《正蒙》,首篇为《太和》,想借此来阐明道、性与物之理。

张子开篇先论述“道”,他说“太和”就是道,所谓的太和也就是和之至极,因而也叫太极。并且它本来就是和谐的,然后也将继续保持和谐状态。太和本体对天地万物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太和本体继续进行分析,可将它分为两个部分——在可象、可形、可见的形而下方面太和就是“气”;而在不可象、不可形、不可见的形而上方面则是“神”。神与气存在不可象与可象的区别,但二者又可以同一,它们同属于太和本体。就神而言,其乃清通之气也;而就气而言,其乃浊碍之神也。所以张载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把“太和”分成了“气”与“神”这两个对立的方面。

《正蒙》里的物质不灭理论

张子在论述完道之后,开始论述物。他认为物质是不生不灭的,世界本来就存在着,而不是被神创造出来的。为此,他将“气”当做世界的物质基础,由气化生出万物,气是本体,只是聚散,不是生灭,这是张载的物质不灭论思想。

接着物质不灭论,张子继续论述物质循环论,指出物质循环的规律。他认为太虚有气,气聚为万物,万物由散而复归太虚,如此循环,这个物质循环论与后面的物欲论还存在着联系。物质循环是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的,是“不能不”的循环状态。在张子看来,从太虚到气再到万物,最终复归太虚的循环过程中,什么都在变,唯有“变化”本身未曾生灭。

既然物质循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张子提出了方法论:在顺应物质循环规律方面,要求君子要安生乐死,俟命。在能动性方面主张存神,存神就是在物质循环中与太和相合无间,生而尽人道。

张载以物质不灭论和物质循环论来驳斥佛老,认为佛者主张寂灭,说物质可消灭为虚无,往而不返,违背了物质不灭论;道者主张执有物质,不使其消灭,永久长生,违背物质循环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物质循环与物质不灭的矛盾论

物质不灭论和物质循环论是一对矛盾的命题,但这种矛盾不是悖理,张载用辩证法的思想将这对矛盾命题统一成一套物质理论。从普遍的、共性的角度看,物质是不会寂灭成为空无一物的虚空状态,世间存在的物质总量永远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从特殊的、个性的角度看,具体的、个别的物质是会发生生死的循环,会从一种状态质变为另一种状态。

为了捍卫张子的物质不灭论和物质循环论,王夫之做了长篇的批注,他批评朱熹反对张载的物质不灭论为大轮回是错误的,并列举诸多例子来证明张子的物质循环论和不灭论符合儒家正统的论述。首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可知生可变为死,死可变为生,生死一理,符合循环论和不灭论;《易》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游魂可变为太虚,又复生出物。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是形而上的道寓于形而下的器之中,器可生死循环,而道不可毁、不可灭。亦是物质循环论和物质不灭论。

其次,在力主物质不灭论和物质循环符合儒家正统之后,王夫之又从现实世界的个例方面来展开证明。在自然界方面:

一、四季运行,春夏生而秋冬杀,周而复始,是为循环,同时春夏生是旧树发芽,秋冬杀是枝叶枯荣而滋润根本,并非无中生有和消灭无余;

二、车薪之火,激烈燃烧,化为焰、灰烬,只是发生了转化,而非消灭,这种转化过于希微,人眼看不到而已;

三、凡有形之物都会发生转化,何况不可象者呢?“未尝有辛勤岁月之积,一旦悉化为乌有,明矣。”在社会历史方面:君子与盗跖不同德性,倘使同灭于无尽,则德性高之人与德性劣等之人没有什么区别。然后存神尽性,德性高之人生不失其常,死不失其体,其血肉之躯虽然转化为其他事物,但其精神、道术、思想、品质仍然永存于后世的观念之中,是为“尧舜周孔之所以万年”。王夫之用人道来证明物质不灭和物质循环有沦入人性不变,制度不变的危险。自然界方面的物质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性,因而其物质不灭论更为确切,而社会历史领域本身就是现实世界的特殊方面,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其物质不灭论就会受到更严格范围的限制。用人道、德性等来证明物质不灭论,是用精神意识来证明物质的不灭,会陷入生死轮回、制度永存、人性不变的谬误中。

张载认为人性与物质一样,存在着不灭的特点,所以说死之不亡。在这里,他忽略了人性与物质并不是同类东西,不具有可比性,物质的不灭是指的是普遍的、全体的物质,而人性仅仅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人性不可能不灭。张载说人性不灭,意在劝勉人存神尽性,即使死后,性仍能永存。这里是由物而言性,其中没有由物到性过渡的中介,而是直接地认为物质不灭便是人性不灭。试图用物质不灭来佐证儒家所主张的性善、仁义等道德观念可超越时代、地域、社会制度,成为普遍绝对真理,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没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