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火的电视剧《小舍得》,被很多人批评为贩卖焦虑,因为这部剧把教育不公平所引发的教育内卷赤裸裸地放到了台前。但在我看来,《小舍得》并不是在贩卖焦虑,因为现实可比电视剧焦虑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几天,央视财经报道了长春多家地产开发商借名校噱头卖房的新闻。为了能够捆绑上学区房这个卖点,一些开发商就通过“蹭校名”的方式进行虚假宣传,让新建学校和名牌大学冠名获得附属学校的称号,以此吸引家长购买。当然,以上开发商和学校都被当地有关部门勒令检查整治了。但这种对学区房的渴求,反映的正是教育不公平环境下,人们对稀缺教育资源的需求。

“机会公平中,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因此,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开始推出各种政策,打击学区房现象,推行“教育公平”。教育部近期提出的“三个课堂”也指出了“教育公平”的另一个方向——利用科技力量,把稀缺的教育资源共享化,从根子上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

而科技巨头华为进军智慧教室产业的新闻,则又一次让人们把目光投注到了象征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智慧教育行业身上。

行业乱象丛生,“杂草”急需“除草剂”

教育部提出的“三个课堂”为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利好,尤其是智慧教育行业,根据大型产业研究机构的预测,2020年中国智慧教育行业市场规模约为7230.6亿元,到了2022年中国智慧教育市场规模则将突破万亿元大关。

在这种背景下,有些不了解的人把华为进军智慧教室产业解读成了“摘桃子”,但对于了解行业背景的业内人士来说,华为扮演的角色其实是“除草剂”——除掉妨碍行业发展的“杂草”,帮助“作物”结出丰硕果实。在这里,我们就以智慧教室的核心硬件——教育大屏为例,来剖析当下的行业乱象。

近几年,电子设备中蓝光对视力健康的危害得到了极大的普及,而教育大屏作为学生在学校中接触最多的电子设备,对于防蓝光的需求更加迫切,很多厂商也把防蓝光作为了主要卖点。但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产品主打的防蓝光护眼,其实并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视力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段时间,天极网就对数款教育大屏设备进行了横向评测,结果发现国内教育硬件巨头希沃新发布的产品并没有使用高端的光学防蓝光技术,而是还在使用低端的软件防蓝光技术。经过软件防蓝光技术处理过的画面,虽然能减少蓝光,但却要付出画面泛黄、亮度下降的代价。而这在教育大屏上是非常致命的,亮度的降低会让教室中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屏幕上的文字和图案,导致学生的双眼负担进一步加重,更加容易发生视觉疲劳。

除了硬件本身的问题,很多厂商在软件上同样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各家厂商都有自己的封闭操作系统,软件生态上和主流的安卓、Windows系统不兼容,使得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都异常繁琐。

那么是厂商不明白自身硬件和软件存在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但对于厂商来说,压低成本就意味着更多的利润,以及价格战上的优势,逐利的本能已经裹挟着市场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发展,忘记了教育产业特殊的公益性,也忘了智慧教育的初衷是推行“教育公平”。

先树行业新风,再立智慧教室标杆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华为选择了智慧教室产业,而是这个产业需要华为。作为一家体量巨大的科技公司,华为的入场被网友戏称为“降维打击”,但毫无疑问这必将引起行业大洗牌,进而把智慧教育行业的风气从价格战转变为技术上的良性竞争,用更好的产品为学生、老师服务。

同时,华为的智慧教室解决方案,也给行业内的其他厂商指明了教育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华为云技术,华为智慧教室可以建立从省级到区县的教育大平台,支持无界触达的远程教学,最多可容纳500间教室同时接入、3000学生终端围观;1080P 30fps超高清画质,视频30%抗丢包不卡顿,音频80%抗丢包不失真,即使多人同时在线,教学过程也清晰流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一旦借助华为智慧教室解决方案建立起了从省级到区县的教育大平台,就意味着不论是在偏远郊区,还是在繁华中心,学生们都能够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以省级为单位的教育资源共享化,可以说很大程度地实现了“教育公平”,而家长们也不必再去哄抢学区房。

当然,对于“教育公平”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来说,光靠华为一家企业的力量很难做到。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政府、学校的支持,以及其他企业的参与。不过相信对于一个能够做到全民脱贫的国家来说,在未来某一天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并不是一件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