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道博(文章原创,欢迎转发分享)

1997年,华为的年销售达到了41亿元,是任正非创业的第10个年头,按说挺成功了,但是任正非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原因就是当时华为的两大核心部门:市场和研发,属于大哥能力强悍,下边一堆虾兵蟹将,以当时的总工程师郑宝用、李一男为首的技术大哥,每天扮演的是“救火队长”的角色,这让两人力不从心,也让任正非感觉到了瓶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工程师愤怒谏言,任正非无言以对

当时郑宝用就找到任正非,非常气愤地怒吼:“任总,再这么下去我没法干了,咱研发人员不少,但太乱了,什么事都找我,我这一天天和没头苍蝇似的乱窜,这事你得整改一下。”

郑宝用的发怒,其实也是当时华为管理混乱的写照,没有成熟的研发流程和决策机制,这导致市场部门胡乱答应客户需求。

等人家客户下了订单,需求发到研发后才发现,客户需求根本满足不了,以至于不得不加班加点地糊弄着搞研发,但做出来的产品被反复折腾修改,公司的产品版号一度多达1000多个,管理混乱,效率极低。

华为总工程师郑宝用

员工瞎折腾,李一男濒临崩溃

这还不算完,就算研发达到了效果,但生产和销售也有断层,研发出来的东西,生产不出来,压根就没法交付。

当时的技术老大李一男每天就是疲于应付各种客户投诉,在前线的研发主管更惨,因为市场部拿来的客户需求各种不合规,主管只好不断打电话沟通,一个月光电话费能花6000多块。

华为太子李一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简而言之一句话:华为当时的管理,堪称“无为而治”,不是不想立规矩,是那时候的中国商业体系本来就不完善,大家谁都没有公司管理和流程管理的经验。

华为当时用的流程,还是郑宝用发明的“三驾马车”:战略规划部负责决定“做什么产品”,中研部负责“把产品做出来”,中试部就负责测试,决定这个产品“合不合格”。这套体系在最初几年非常好使,因为那时候的业务量少,客户需求也少,几个部门就算不沟通,也有时间慢慢把产品磨出来。

但是到了1997年以后,华为的瓶颈就卡在了“流程”上面,说白了就是几个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

任正非铁腕改革,巨资引入美国管理

自从郑宝用对着任正非发了一通火之后,任正非也感觉到再用原来做企业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现在是全身疼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对体制动刀,给企业换血”。

这时候任正非的大格局和大气魄彻底显现,他没有和别人商量,直接使用“创始人大权”,直接大刀阔斧地改革公司。

因为中国没有成熟的样板可以学习,1998年,任正非飞往美国,经过去国际大公司考察学习,他彻底震撼了:和人家那些现代化的管理流程和体系相比,华为虽然也有几十亿的规模,但是管理和草台班子差不多。

既然知道了病,也找到了药,那就开干。任正非果断拿出全年销售额,你没看错,不是利润,是把销售额40亿都拿出来当咨询费,正式引入国际巨头IBM、Towers Perrin、The Hay Group、PWC和FhG成为华为在流程变革、员工股权计划、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顾问。

全员反对,任正非勃然大怒

这在当时引起了全员巨大的反对声音,大家说什么的都有:西方就厉害吗?和我们适合吗?还有这么多钱值得吗?土鳖以为加个国际的盖子,就能当海龟了?美国就是一群狼,你用他们的东西,小心被反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反对声音太多了,任正非也不能装听不见了,直接召集全体研发、市场、销售、生产开大会,会议就为了宣布一个事:这个40亿的改造计划已经开始了,我最痛恨‘聪明人’,认为自己多读了两本书就了不起。不愿学习的人,就种地去,靠边站。学不好的人,滚回去做工程师。不适应的人下岗,抵触的人撤职。

就这样,从1998年到2003年的5年时间,可以说是华为破茧成蝶的转型期,有了国际先进完整的管理体系,华为的管理变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任正非也掌握了驾驭华为这艘巨轮的绝对实力。

华为心法,冠绝古今

所以在“华为心法四部曲”中,就提到了:华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制度改革,而不是外界传的狼性文化、加班文化、英雄情结,那当然很重要,但是源头必须是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所以反观我们现在的创业者,很多还在走华为改革前的老路子:老板拍脑门做决策,管理层拉帮结派搞斗争,员工混天度日磨洋工,老员工躺在功劳簿上当老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