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双方还签署协议,将在月球共同建造人类第一个科学研究站,此举引发广泛关注。有朋友打趣说,这是中俄准备在月球上建一个“广寒格勒”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的嫦娥三、四、五号月球探测器已经三次在月面成功着陆,嫦娥五号完成了月壤样本采样返回,接下来嫦娥六号也将从月球南极取回岩石和月壤。反观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就再没踏足月球一步,火星着陆器也以失败告终,如果说中俄太空探索是强强合作,一加一不能小于二,那么俄罗斯的长处在哪里呢?

其实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学家们一直就没有放弃探索月球的梦想。1990年代后期,俄罗斯决定重拾前苏联遗留的“月神计划”,开始着手研制新一代月球着陆器“月神25号”,这个着陆器断断续续造了二十多年,如无意外它将于2021年10月发射,并且在月球Boguslavsky环形山着陆,成为第一个在月球南极区域软着陆的人类探测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是国力有所不逮,俄罗斯在太空探索上从来就是个“跳票大王”,它为国际空间站建造的“科学”号实验舱开始于1995年,建好的时候中国“神舟一号”发射升空。“科学”舱原计划2007年与空间站对接,现在我们都到“神舟十二号”了,新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也即将发射,那“科学”号还在地面上趴着呢!

尽管前边的例子令人尴尬,但不可否认俄罗斯依旧是今日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航天强国。它继承了前苏联航天领域大部分人才和家底;国际空间站有好几个舱段由俄罗斯独立建造和运营;此前相当长时间里,美国人需要依赖俄罗斯“联盟”号载人飞船才能到达国际空间站;如果失去俄罗斯发动机,美国有三分之二的火箭没办法升空。没有俄罗斯人参与,国际空间站肯定无法达到今天的规模。

在基础科学和航天材料领域,俄罗斯的优势很明显,并且他们拥有一大批(老一辈)航天科学家。俄罗斯人做出的东西看着粗糙一些,不精致,但可靠性和耐用性还是值得称道的。

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中俄合造CR929大飞机有所不同,即便是两家合造一个探测器,它也会是以一方为主导,搭载另一方的设备,最后双方共享数据和成果。就拿嫦娥四号任务来说:我们的月球车上搭载了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着陆器上装了德国的月表中子及辐射剂量探测仪、俄罗斯的同位素热源;鹊桥中继星上有荷兰造的低频射电探测仪;欧洲空间局和阿根廷深空站参与了测控和保障......它妥妥地就是一国际合作项目,但没有人不承认这是中国的月球探测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未来的“广寒格勒”月球科学研究站会是什么样子的?说出来你会失望,它很可能就是三五台像“嫦娥四号”和“月神25号”这样的探测器集群,并且是一个彼此相隔几公里的松散集群,这些探测器彼此之间以统一标准的数据链相互通信,再由某一台设备与地球联系。我们想象中的月球基地不会在“广寒格勒”出现,至少十年内对月球的探测仍然还是以像“玉兔”号这样的移动机器人为主,偶尔会有宇航员上去维护它们,为其更换故障模块。

那么,中俄合作建设月球科研站的意义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自从最后一批美国阿波罗宇航员离开月球之后,半个世纪里再也没有人类踏足这个蛮荒的星球,关于月球、地球以及我们这个太阳系还有太多的未知有待解开。中国发射的三个探测器有了许多新发现,但它们携带的科学仪器毕竟有限,要想全面了解月球就需要发射更多的探测器上去,这需要许多钱。而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他们也有同样的需求,如果他们也像中国这样发射自己的探测器,会出现重复劳动,做许多无用功。这需要大家联合起来,彼此进行协作,我负责建造飞船,你负责航天发射,他提供探测设备;我做这一部分的研究,你做那一部分的探索,最后互通有无、成果共享,这样才能把利益最大化,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俄在月球上合作建设科研站决不是搞“广寒格勒”,更像是搭建一个全球性的科学舞台,让有兴趣有能力的国家一起参与进来,发挥各自所长,为人类科学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