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说他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记得当初刚学到这句话时,心里是比较震动的,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读书方式。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读书时要仔细阅读,深刻理解作者的意思,力求掌握文字背后蕴藏的更深的意义。

但这样读起来,未免有些吃力,影响读书的速度。那些博览群书的人,如果都按这种深读的方法,恐怕要颇费一番心血,至少大半时间都得花在读书上。

但我们看到,越是饱览群书的人,越是潇洒之辈,不仅读万卷书,更是行万里路。原来,他们的读书方法有一条「不求甚解」。

好读书,不求甚解,于是可以涉猎万千书籍。不过,我当年有一个疑问,既然「不求甚解」,如何能算读懂一本书,既然半懂不懂,那么读这本还有意义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年过去了,随着阅历的增加,也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多,我对于「不求甚解」逐渐有了更多的理解,也逐渐真正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意思。

第一层理解: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

不求甚解,很容易误解为不求读懂书的意思。这肯定是错的,否则,你去读一本书干嘛,做点别的娱乐活动不香吗?

一本书,不像一篇文章那么单薄,尤其是一本好书,通常内容丰富,涵义广泛,意义深远。如果全部弄懂、读懂,没有一番长久的功夫不能成功。这种精读的方式,其实可以算是一种研究了。然而,对于不专门研究这项内容的读者来说,只要弄清楚大概的意思,知道书中讲解的大概道理,也算是不枉读过它了。

所以,不求甚解,不是不求解,而是不纠结,不执著,不「打破砂锅问到底」。

这是我理解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取书中自己需要的东西

随着读书经验的增多,我有一个感悟,那就是,每一本都不是孤立的。很多书都有所谓参考文献就不说了,即是看上去很不相干的两本书,也有可能在某个点上有所交叉。因为,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本就是彼此交叉的网状的。

虽然一本书,尽量将一类知识系统化,但知识的系统化,可以说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针对每个人不同的知识系统,看待每本书的视角其实也是各异的。在每个人的知识拼图中,不同人缺少的拼图更是大不相同,读书其实就是一种寻找缺失拼图的过程。

一本书中的拼图有很多块,也许你需要这块拼图,而我需要那块拼图。读书的过程中,其实也可以看成寻找拼图的过程。

那些我已经掌握的拼图,自然无需重复读取;那些我暂时用不上的拼图,则是属于「不求甚解」的范围。只有那些正好可以和自己匹配但又缺少的拼图,则是自己需要好好读取的。

这其实是一种主动阅读,因而也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

关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解读,就到这里告一段落,如果你也有好的解读,不妨在评论区和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