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阳光小房子

2019年有一部电视剧很火,是贾静雯主演,里面还有很多台湾的实力派演员,这部剧一播出,就口碑炸裂,因为这部剧的主题非常深刻,又非常贴合现实,豆瓣的评分9.4分。

很多人一定已经猜到了这部剧是《我们与恶的距离》,贾静雯、吴慷仁、温升豪等主演,从一起无差别杀人案入手,讨论了很多社会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整个剧情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贾静雯饰演的乔安,她人到中年,儿子在无差别杀人案中罹难,而那天刚好是母亲节,她带着儿子去看少儿电影,中间接了工作的电话,出去喝了杯咖啡。

咖啡还没有喝完,电影院门口就来了一辆警车,她逆着人流跑进电影院,最后还是没能救下自己的儿子。

她总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陪伴孩子,才让孩子暴露在危险中的,所以一直活在自责中。

之后她整个人都变了,因为没法原谅自己,更没法原谅那个凶手,用报复性工作的方式排遣压力。

她经常会做关于儿子的噩梦,但她很少敢真正去想整个案发过程,更不敢拨开看自己的情绪,到底有多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眠是她的常态,睡不着就拼命喝酒,直到把自己喝趴下。

把自己包裹起来,身边的人会被刺伤

乔安是媒体人,是个非常敬业的总监,而她的老公刘昭国跟她是同行,之前是同事,因为工作理念不同,刘昭国换了一家公司。

乔安的儿子出事的时候,恰好是母亲节那天,所以每年的母亲节对乔安来说,都像是清明节。

整个电台在母亲节前夕,讨论选题时,乔安都坐立不安的。

儿子离世,乔安整个人性情大变,她变得很尖锐,情绪也非常暴躁,因为总是对儿子感到歉疚,女儿觉得她不爱自己。

上小学的天晴开始给班里的男同学表白,说想谈恋爱,因为她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家里的气氛永远是冷冰冰的。

乔安跟刘昭国之间也出现了感情危机,因为乔安永远像冰箱一样,刘昭国开始在公司留宿,精神出轨了一个女同事。

两个人开始闹离婚,网上非常流行的那句话“所以,爱会消失对不对?”其实就是女儿天晴问爸爸的,说以前你也很爱妈妈,但现在不爱了,所以,爱会消失对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乔安的工作搭档也会让着她,毕竟经历了丧子之痛,情绪没那么快能缓和过来。

她像一只刺猬一样,把自己的身心包裹起来,看起来无比强大,但只有她自己知道,一旦谈到儿子离开,她整个人就会崩塌。

她故意让身边所有人都不能靠近自己,为的就是保护内在那个受伤的自我,那个不愿意揭开的伤疤,但这样做不只是她自己痛苦,女儿和老公也离她越来越远了。

不肯原谅别人,就是不肯放过自己

当然,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李晓明很可恨,但乔安明显比刘昭国付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恨这个人。

刘昭国之后,接受了李晓明辩护律师的访问,他能够非常理智地看到儿子已经死了,就算是凶手也被判了死刑,儿子也回不来了。

他不冷不热地回复了律师的问题,但内心早就已经接受了这个事实。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思维方式,真的有很大的差异,刘昭国比较理性,乔安却一直感性地活在愤怒里。

当然出事的时候,是乔安带着儿子在看电影,她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应该对这件事负责。但事实上,孩子出事,根本跟她无关,是小概率突发事件。

乔安表现出来的痛苦和无助,当然情有可原,但实际上也是她不敢面对自我真实情绪的表现。她借着不原谅李晓明,以及李晓明的家人的缘由,让自己一直活在痛苦的漩涡里。

表面上看是不放过凶手,实际上她也没有放过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路易·史密德曾经这样说:宽恕,就是让一个囚犯自由,然后你会发现,那个囚犯就是你自己

其实这也印证了萨特的一个观点:人总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如果我们因为另一个人的行为恨他,那就是承认了对方的自由,对方是“我和你”关系中的主体,而自己是客体。

放弃恨别人,就是让自己重归主体的位置。幸好乔安在各种痛苦中觉察到自己的问题,并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

如果你想走出痛苦,全世界都会帮你

最近看了张德芬老师的新书《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真的对我们日常的痛苦情绪有了重新的认知,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放弃那些让自己难过的回忆,就是因为我们不想放弃它们。

我们不断释放这些痛苦情绪,是有目的的:要么是为了让这些痛苦的经历代表自己,要么是这些痛苦能带给自己一些价值,要么是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所有的错误推给别人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乔安,她不肯放下失去儿子的痛苦,她就是受害者的妈妈,沉浸在痛苦里,就不用去看自己该怎么走出去,也不用面对家人的那些痛苦,还可以把所有的问题推给女儿叛逆,老公精神出轨上。

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乔安终于意识到,她是有选择的。

她走进儿子的房间,走到案发的那个电影院,一家人去之前儿子没离开之前的地方出游,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终于释然了,跟李晓明的家人说:我不想做受害者家属了。

那一刻,她才真正自由了,不被过去绑架,不被痛苦困扰了。

根据吸引力法则,只要你下定决心做一件事,别人都会来帮你的。

正如张德芬老师说的:

当你决心要脱离痛苦时,有这样的坚强的意愿,宇宙就会调动所有的资源来帮助你。

怎样改变根深蒂固的情绪习惯

如果非要说人生有剧本的话,那真正的剧本就是我们内心对外界的设定,我们看世界就是用“投射”的方式进行的。

例如你不喜欢表现自己,是因为内心的自卑感,当你遇见一个特别爱表现自己的同事时,你内心就会不舒服,可能会忍不住的想要diss对方。

如果内在没有设定,就能坦然接受身边发生的一切,也不会产生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这必然是一种非常自在的感觉,那么,如何才能改变根深蒂固的情绪习惯呢,张德芬老师在《情绪自由,人生更轻盈》中给了四个建议:

首先,为你的情绪命名

学过情绪管理的人,一定都知道为情绪命名的重要性。当我们开始做这件事时,就跟情绪拉开了距离,不身处在情绪里,就不会跟着它走。

其次,看到这些情绪在生命中的重复性

几乎每个人都有情绪敏感点,我们会因为某种固定的模式爆发,不是特定的人,也不是特定的事,而是一类的。

比如我特别不喜欢别人冤枉,就因为我小,我妈认为家里所有的坏事都是我做的,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就不理她,来跟她斗争。我上学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我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老师,可事实上不理会老师,不听老师的课,最终受害人还是我。

我们要找到内在的情绪和应对的模式,承认这就是自己不能忍受的点,看到它,才有机会改变它。

第三,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让它做主导

有人面对情绪会无视它,或是逃跑,比如男人心情不好,喜欢打游戏或是抽烟,女人不开心,可能会买东西或是迁怒于别人。这其实都是补偿行为,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情绪的问题。

当你感觉受够了,不想再让情绪做自己的主人,接下来就该面对它。

最后,坦然地和情绪在一起,感受它,接纳它

我们要像勇士一样,跟内在的情绪说:来吧,让我好好感受你,看你能把我怎么样。端坐着,感受情绪,看身体会有哪些反应,让情绪流经身体,慢慢消失。

当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情绪,和它们和平相处,那么命运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写在最后:之前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是既定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要学会接受它们,在情绪上臣服,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多的能量放在解决问题上。

很多时候,人停滞不前,就是因为情绪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情绪顺了,人生就更豁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