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全名叫爱新觉罗·毓嶦,父亲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即恭亲王溥伟,从出生那刻起自带清室皇族血脉,然而,“高贵”的血统没有让毓赡过上一天安逸又富贵的生活,反而让他的大半生都在颠沛流离的度过。

毓赡14岁投奔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随侍了整整20年,不过是被当作一个可随时打骂的奴才,在伪皇宫度过了最宝贵的青少年时期,之后,又跌跌撞撞的与溥仪一起在囚牢之中度过了而立之年。

本以为,跨过这道坎,命运不再为难他,又遇特殊的历史时期,他爱新觉罗的身份又让他经历了长达十三年的劳改生涯。直到四人帮倒台,他终于获得平反,从此,开始了真正的自由人生。

当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已近花甲之年的毓赡,人生的轨迹却开始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毓瞻与二舅润麒合影,时为文革结束后不久

毓嶦出生前,他的父王溥伟已经从北京的恭亲王府搬离,家产悉数变卖,几经磕磕碰碰,最后落居大连,1923年,毓赡就出生于此。

毓嶦从来都不曾见过自己家族世代的荣耀时刻,在大连的生活,他们一家的境遇虽然不至于很落魄,但是同从前王府里奴仆无数、锦衣玉食的生活相比,还是相差甚远。尤其是在溥伟去世后,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切断了,只能靠变卖值钱什物过活。

正在一家人为生计发难时,家中长辈偶然听闻溥仪在长春创办了一个私塾,并对外称爱新觉罗的皇族后裔可以到那里去读书,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笔生活补助。基于这样的缘由,14岁的毓嶦告别了母亲和弟弟们,投奔到了堂叔溥仪的伪皇宫内。

那时的溥仪还一直做着复僻大清王朝的美梦,所以,尽管外界已经江山易主,在长春的伪皇宫内,却还在努力延续着紫禁城里的一招一式。所有跟在溥仪身边的臣子嫔妃都还和原来一样,基本无差地遵循着大清王朝的旧式规矩。

溥仪不管外面如何变,在伪皇宫内,一切都要按照他的要求来。毓赡年纪小,对伪皇宫内的事情既感到新鲜又觉得很是神秘,因为要严格遵守君臣之礼,他还有些怕溥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少年毓赡

溥仪每天晚膳后都要训话,毓嶦他们一等人得很规矩的站在一旁,手必须朝下放,一点都不能动弹,溥仪没开口让撤时,就得一直站那,通常都要站上两个小时左右。溥仪一直以皇上自居,他跟毓嶦一等人说:“我要是不当皇上的话,我就跟你们一样,都是爱新觉罗家族里的人。但是我当了皇上就不一样了,我们就不是亲戚关系了,皇上跟谁都不论亲戚的,我是皇上,你们就是奴才……”

毓嶦从来对于奴才这个字眼没有多作他想,他一直把自己看成是清朝的后代,所以,看到溥仪时,还把他当作皇帝。况且,也正因为他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溥仪才收留他们的。

和毓嶦一起在私塾读书的一共有五个爱新觉罗的后人,溥仪之所以培养他们,目的也只有一个,想为自己复僻大清王朝的幻想培养心腹。为此,溥仪对他们五人做了非常严格的限制,一是不许他们和日本人接触;二是不许他们随便外出,没结婚的学生一个月只能出一次门,每次外出回来都要如实地汇报外出的详细情况。

毓赡在这里的生活说不上称心否,若要说最为最为称心的还是读书这件事。私塾里设置的课程很多样化,不仅有汉语、数、理、化和历史课,还有英语课等,溥仪在这方面还是很花心思的。他还特意将宫中名师陈增寿先生安排来教他们书法与古诗词,毓嶦最喜书法,从前,溥伟还在世时,喜欢广交文人,赋诗作画,毓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长大,如今,再加上名师的指点,他的书画进步非常快。

最不称心的事情也是常有的,由于外界形式越来越明了,溥仪自知自己的幻想将要破灭,脾气也变得越来越不好,常常疑心身边的人。对毓嶦等人,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甚至是动手,旁边要是有人求情,就连求情的人一起打。

有一次,溥仪得了痔疮,命人买了不少药,其中有一种药形状有些稀奇,年少的毓嶦不小心说了句,这药像个枪弹!他话音刚落下,溥仪立刻“龙颜”大怒:“你在咒我吃枪弹吗?”随后,命人将毓嶦好一顿板子伺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溥仪(中间)

毓嶦刚进伪皇宫没多久,溥仪就将他的母亲和弟弟们也接到宫内来了,对于此事,毓嶦心中念着感恩。他在溥仪身边8年,这8年的生活已经磨光了他的血性,养成了顺从的性子,对于挨打之事,他也没有过多抗议,只是,更加小心翼翼伺候着给了他们一家人一份生活、一份吃穿的主子皇上。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溥仪本有意带着毓嶦等九人逃亡到日本,却在逃至机场时被苏军俘虏,此后,他们被关在了苏联的伯力监狱。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将伪满战犯押至沈阳,溥仪、毓嶦等人又被送到了抚顺战犯管理所,两年后,毓嶦被分配到铅笔厂糊纸盒子。

毓嶦就这样在苏联的监狱度过了五个春秋,又在抚顺度过了七个夏冬。整整十二年,他的漫漫青春就这么过去,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在此期间曾无数次的忧心过,自己还有没有未来?

在抚顺的这几年,毓嶦的思想开始发生了转变。从前,从王府到伪皇宫,他一直都活在封建王朝的思想里,来到抚顺后,他开始学习《新民主主义论》、《中国近百年史》等类的书籍,再加上从前他在苏联时学习过马列主义,这些林林总总的学习,让他打开了格局放宽了视野,对内开始自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样的思想转变,也改变了他与溥仪的相处方式,他不再把他当主子皇上,而是把他当作普通人,和自己一样平起平坐的普通人。这个转变,对毓赡来说,是大环境使然,更是他自省改变的结果。

1957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代表向毓嶦宣布了最高检免预起诉书,这意味着,34岁的毓赡将告别他的囚犯生活,恢复自由身了。

此时,他的母亲和弟弟已经在北京什刹海附近的南关房等待他的归来。

和家人分隔十几载,终于能团聚在一起,全家人都感慨不已,在和家人重温亲情之后,毓嶦心中不免又惆怅起来,自己和这个社会整整脱节了三十多年,接下来,自己的位置该摆在哪,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毓嶦思来想去,这些年来,他一直跟随在溥仪身边,什么也不会,什么技能也没有,思及此,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在家里闲呆了一段时间后,一直得不到工作机会的毓嶦开始找些临时工的工作,那时,北京正在大搞建设,正好有缺出力气活的临时工。毓赡体重不到一百斤,一直也没干过苦力事,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挖马路、挖沟、装地缆、抬石子、担沙子这些力气活,他都努力的去干。

不久后,他被组织到一个农场劳动,一直靠在农场做工维持生存。

就在毓赡辛苦为生计奔波之时,堂叔溥仪被安排到政协工作,并且,在组织的安排下,他与一位叫李淑贤的女士组成了新的家庭。从此,这对曾经共同逃亡的叔侄,踏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溥仪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毓嶦又被下放到天津茶淀农场进行劳动改造,一直到四人帮倒台后,毓嶦才结束他的劳动改造生涯,获得平反。

当他再度回到北京时,已经是一位56岁的小老头了。

从臣子到奴才,从阶下囚到平民,蓦然回首,却已近花甲之年了。这样的命运,不得不让人为之叹息。

就在身边人都在感慨毓嶦的命运时,小老头毓嶦却以一个华丽之姿开启了逆袭人生之旅,让世人为之一亮。

1979年,毓嶦从天津回到北京后,决心彻底先别过去,他先将自己的名字由爱新觉罗·毓嶦改成毓君固,并以此名登记进户口簿中。从前,因为他的家族关系,他没能娶妻生子,如今,这层关系已经不再是障碍,他不仅找到了心中所爱,还和其结成了终生伴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无数文化人走出幽谷沐浴春风的关键性历史时刻,高考已经全面恢复,文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摩拳擦掌,国内经济也已经全面开放,中国人民,都在准备跨入一个新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毓赡

毓赡一生酷爱书法绘画,因为家庭的熏陶和在伪皇宫内名师的指点,使他的书画颇具匠心底蕴,远非一般人所能比。正是凭借着这一个超强技能,毓赡被中国艺苑相中,邀请到中国书苑专职从事书法创作,开始了他的逆袭人生。

晚年,毓老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作当中,在进入中国艺苑不久之后,他就连续举办多次书法作品展览,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再之后,他又三次接受日本方面的邀请进行文化交流,他还南下香港、深圳多次举办爱新觉罗家族书画展,广受欢迎。随之而来的,向他讨字的人也越来越多,一时间,毓老成为我国书画界一名不可多得的国宝。

他在90岁高龄之时,还出了一本自传《爱新学风毓赡回忆录》。

毓老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了世人,人生——永远没有晚来的开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年,当有记者采访毓老,问到他有没有后悔当年去投奔溥仪,这位近百岁的老人是这样回答的:“假如我没跟着溥仪,未必我的人生就会怎么怎么样,也许小命没有了呢,毕竟,那可是中国最动乱的时期。没发生的事情,就不去假设了,也没什么意义。”

当记者又问到他:“但是您这一辈子受了那么多年的苦,您不会心里觉得不平衡吗?”

毓老摇了摇头,回道:“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我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不悔恨过去,不埋怨人事,努力活好当下,享受当下!这是毓老历经一生坎坷给出的态度。

2016年7月8日晨7时,毓老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因为他结婚时年事已高,膝下并无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