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和三木兄乘兴参观王渔洋纪念馆。到新城了,很想看看“桓台”的起源地——齐桓公戏马台。询问馆里的几位管理人员以及园林绿化人员均不知“戏马台”,无望之下试探着问了一下售票员,没想到还真有一位女士知道戏马台,而且还清楚具体的位置。

按照售票员的指点,我们过四世宫保牌坊,沿中心大街往北一路寻去。但几经打听“戏马台”,均无人能说的清楚是哪里?

不知不觉过一十字路口,看到路西侧的地势比较高。于是沿路向西打探,不远处是一破败的院落,看上去像是一处荒芜的机关驻地,又像是一处废弃的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仔细看,大门右侧的标语油漆脱落,很难认出完整的语句,依稀能辨认出“大办农业”几个字。在标语上端有个门牌,喷漆也锈蚀脱落,仅能看出是“2”号。大门左侧门垛上有“桓台县农业机械制修厂民兵连”的字样,旁边有标语是“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沿门垛往西是新修的古韵城墙,城墙不太高。

寻“城墙”西去,来到了新城镇城西村委大院,因为是周日,村委没有人办公。碰见几位老者,再次打听“戏马台”仍说不清楚。

但见新修的“城墙”围着村委大院绕了一圈,朦胧中有种“这里可能是齐桓公戏马台”的感觉。

不甘心,找到大门东侧的监控室。里面的几位老大姐很热情,但一说到“戏马台”都连连摇头。试探着询问“紧邻的高台子是什么地方”?回答:“那叫县治所,后来成了农机制修厂,制修厂已经倒闭。院子里的房子多已倒塌,有几间大厂房成了个人的仓库”。

细追问,可以肯定这里曾经是桓台县政府所在地,后来搬迁到索镇,再往前的变迁沿革和“故事”就不清楚了。

一说起县治所,她们来劲了,话匣子打开了来。但都是说这里曾经很繁华、热闹,是县城的中心地带,附近还有一处老古宅……

对于“戏马台”却一无所知。

不过,从她们的言谈中隐约得到几点线索:1、这里是新城街里唯一的、最高的土台;2、土台上曾经有座庙;3、台上的院子里有一块文物碑,是前几年县文物局立的;4、村委大院曾是高台的一部分,多年来台土不断被挖用,后经平整建起了村委大院。5、外面的仿古围墙是最近才修建的。

由此,我们更加坚定了这里就是齐桓公“戏马台”的想法。

不再多聊。我们立即前去刚才经过的大门口,试图进院一探究竟。

隔着铁栅栏大门,使用长焦距镜头,对着远处的石碑拍了张照片,放大后看到上面写着:“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桓公戏马台遗址 淄博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六月五日公布”。

还真是齐桓公戏马台!顿时兴奋了起来。

也巧。说话间,有位帅哥开着一拉着石棉瓦的正三轮摩托车来到大门前,开门要进院。不敢怠慢,立刻打招呼,随帅哥进了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原来门卫室的窗下有个纸质广告牌,上面简述了齐桓公戏马台遗址由来和保护范围。

环顾四周,大门里的右侧是职工宿舍区,还有一处是食堂兼礼堂。

再往里走,是工厂的生产厂房。道路的左侧是一排办公用房,房前有座水塔。再往西,荆棘丛生,荒草已及人腰,辨认不出曾经有什么建筑物存在。

据帅哥介绍,高台的西侧曾有座庙,当年香火挺旺,现庙已无影踪。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一代贤相管仲治国数十年,政治清明,文教昌盛,经济繁荣,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北伐戎狄,南却强楚,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

齐国昌盛靠得是强大的军事力量。那时,战争以战车为主,马是驾车的主要力量,一车四马,齐国是大国,号称千乘之国,养马是国家发展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桓公好治宫室、狗马、苑囿,为游玩之乐。乌河流域是齐桓公的后花园,同时又是齐国驯养战马的牧马场。卫固北的“麸村”、“面窝”,是著名的草料场和养马官兵生活用粮加工处;从面窝往南有刨马泉,据传是齐桓公在卫固点底土时,战马集结、等待出征的地方。

乌河以西、孝妇河以东的区域处于齐国苑囿中心地带,地势开阔平坦,南近棘邑,是齐桓公驯马、演马、戏马的最佳地。这里有最大的演马场,演马村就是由此而来。北不远处是当时训练战马的官兵居住之处,名为演马官庄。演马村西南有看守军马设置的兵营叫营子村,华沟南侧有蓄养战马的“马栏台”,高苑城东南有马厩湾。

从演马村往北十里是古少海之滨,北靠青丘,东西为土岭,古时又称为馑饥岭、桃花岭,是官道。

该区域有一片肥沃的土地,齐桓公爱好游猎,常从临淄来此游观射猎,对此地很有好感,欣然筑建高台,用以戏马,故曰“戏马台”。

现台基南部为缓坡,北沿陡峭,最高处离地面九米。南北和东西均百余米,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一万四千余平方米,鸟瞰平面略呈前方后圆。明、清时期,台基比现在高大一倍有加。

元朝以前,该台为长山县之驿马台,于此设驿台镇。金季战火连年,民不聊生,无人管理,驿台野荒芜。邑人山东东路兵马副元帅张贵,为保卫驿台,组织流民,绕台掘土筑城,曰:“新城”。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始割长山县东部、高苑县南部、临淄县西部建立新城县,县治新城,故名“新城县”。

戏马台自置新城县以来,多数时间为县衙所在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戏马台上桓景庙等建筑宏伟高大,属济南迤东地区最壮观的高大建筑。因此戏马台是桓台县八景之一。

?明朝天启年间《新城县志》记载的新城八景是:黉宫翠柏、会泊红莲、桓台系马、青沙落雁、铁山晚照、石桥晓月、云阁钟声和玉带河流。

其中,对“桓台系马”的描述是:“县治所。遐想桓景盛际,牧事修举,凭高一望,云锦成群。今遗址巍然,不无今惜之感。”

清初新城知县雷聪《桓台》诗云:桓台古霸迹,戏马绕雄风。苑囿今为邑,台址犹高崇。

1958年,有人在土台上挖土时,发现黑陶片、黑陶罐等文物,经山东省考古工作者鉴定,确定是龙山文化时期的先民遗物。1986年,考古工作者及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台址五六米深处,发现不少文物积存,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遗址。充分说明了新城有着古老而灿烂的文化文明史。

从桓城往东北不远,有一水洼地,地势低潮、水波荡漾,曾被齐桓公辟为“牧马池”,再北有古牧马场,旧志均有记载,现仅存遗址。

老桓城也和古戏马台一样,几经更迭。1228年置县,明朝时的新城县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南府,清延明制,仍属山东济南府,作为县名一直持续到中华民国成立后。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全国的“县名”出现大面积重复,当时称作“新城”的县在全国共有六个。于是,北京政府按照“凡两县同名存其先置,新名从同仍还故称”的原则,设于唐代直隶(河北)新城县不变,吉林、江西、浙江、贵州“新城”县分别改成扶余、黎川、新登、兴仁。

1914年1月,山东行政公署把新城县改成了耏水县,理由是:“以邑有乌河即古耏水改为耏水县”。耏水系现在的乌河的古称,因水色如墨得名墨水,俗名乌河。

对于这个名称,当时的新城县知县于普源和桓台当地乡绅很不满意,他们认为,乌河既非是大江大河,而且,耏水只是乌河的古称,早就已经废弃不用,此外,耏水读起来并不朗朗上口。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于知县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在考虑新的县名时,于知县考虑到新城处于齐文化核心区,这里的历史文化名人辕固生、鲁仲连、颜斶等人,都深受齐文化的影响,“皆齐产也”,区域内又有齐桓公戏马台的存在。在广泛征求县内乡绅名流和读书人的意见后,联合上书陈述“耏水县”这个名字的不妥之处,共同拟定出几个名字,特别把“桓台”置于其它县名之首。

1914年4月,山东行政公署批准新城县改名为“桓台”县。

1950年4月,桓台县人民政府迁置索镇。这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正式结束了722年的县治所历史。

1958年新城为桓城人民公社机关驻地,戏马台成了公社办公地。后来公社机关迁出,这里成了农具厂,主要是生产锄、镰、锨、镢,后来改为“桓台县农业机械制修厂”。二十一世纪初,厂倒闭。

至此,终于明白了这里的人为什么不清楚“戏马台”在哪里?而一说“县治所”、“县衙所”却头头是道。

1982年春,这里复名新城,老百姓仍俗称为“老桓城”。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河北省撤销新城县,建立了高碑店市。从此,国内再无新城县。

站在这春秋时期齐桓公留下来的“阅兵台”上,遥想2600多年前的戏马台是何等宏伟壮观,仿佛看见齐桓公危襟正坐在观“戏马”。仿佛听见战马嘶鸣,征战群雄。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是多么的威风啊!

如今登台四眺,古老的建筑早已湮没殆尽,县治所以及制修厂也成了过雨云烟,断墙残壁,满目荒芜。绕台一周,北侧的台基时有被掘刨和坍塌的痕迹,土台的西侧已经蚀平为文化大院。

英雄的往事如过眼云烟,至今英雄又在哪里?戏马台上空荡冷寂,只有断墙残壁、杂草丛生。

昔日气势雄伟的“齐桓公戏马台”,风光不再!

转自? 心语拉呱?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