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重温了下《褚时健新传》,这是时代赋予的痕迹,深深烙刻也好,可总在心底埋藏,在今往的流年中,随着脉搏跳动,朝去,霞来,黄昏之下的背影,佝偻着身躯牵着一双稚嫩可破的小手,磨平了参差不齐的茧,暂且漫长,又会谁与谁的心弦,砥砺向往,以至踌躇满志不底不罢。

谁在学校还没一两个好朋友,褚时健就有一个知心朋友,叫普再兴,也是贫苦人家。两人也算聊得开,生活节奏差不多,两人经常一起拼钱吃饭。那个年代的昆明,通货膨胀,物价一天一个样,很多学生都是靠着家里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放假,褚时健和普再兴都没有多余的钱回家,而就是这样,褚时健仅有的一点伙食费还被人偷走了。普再兴钱也不多,于是褚时健出想了个办法:就是勒紧裤腰带,一天只吃一顿饭,其他时间就尽量休息,不要动。

就这样,两个人找了学校附近一家饭馆够,只需付菜钱就行的饭店,点了一份最便宜的菜,然后就把米饭使劲吃,饭店老板也能理解这些穷学生,也不在意,倒是褚时健自己不好意思了:“我们再这么吃下去,老板该破产了。”

看着这本书,曾经也有这种饿过,点一个菜,饭一元随便吃多少,总之就是多吃饭,老板慷慨理解,吃得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没钱时,囊中羞涩的日子虽难过,可是也挺难忘挺让人怀念的,现在生活多好啊,珍惜活着吧。

不过,饿着肚子在床上尬聊也不是很好,大家聊着聊着话题就移到了吃的方面,一时间肚子又咕噜噜叫。但是,人还敢乱动,生怕一动又消耗体力。

从《褚时健新传》这本书认真想想,当初该是有多辛酸。这对正是强烈自尊心的少年时期来说是多么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足够他铭记一生。

褚时健在老家虽然日子也不是很富裕,但是至少家里还有两亩地,吃饭是不成问题。现在到昆明上学,对他来说,也是一个生活的考验吧。不过,再苦再难,褚时健也会运用他灵活的大脑,想方设法解决个人吃饭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爱动脑筋的人,只要他真的把眼前的问题当成问题,《褚时健传》这本书也恰到好处地反应了这一点,任何问题都会想出无数的解决方法。除非他开始迷茫或者舒适或放弃地沉浸在问题中。

在很多年后,80多岁的褚时健就曾经回忆过食堂吃饭的这一幕:“人少时赶紧进食堂,饭是由自己去舀(盛),第一碗不要装满了,先装个半碗,迅速吃完后马上去装第二碗,装满。这样,你在人家吃第一碗的时候,已经有了一碗半的量。你看我现在吃饭多快,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

“第一碗饭先盛半碗”这句话,后来我听王健林说起当年从军行的时候,他也这么做过还是个老人家教他的,都是聪明人,机灵!

《褚时健新传》一书中,还介绍了褚时健当年在学校是一个比较会过日子的人,他每次假期从老家回来,都会带来一大堆家乡的腌菜特产,也会分享同学一起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学生自己来管理伙食,学校不负责食堂。学校的事务主任把学生的伙食费收上来,余下的收支记账、采购原料,都是伙食委员负责。同学认可褚时健的聪明和办事效率,老师推选的理由则是:“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能管理好大家的生活。”

从这本《褚时健新传》里,让我真正了解艰难的岁月过后,留下的只有回忆,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回忆当年受过的苦,只会感谢,没有磨砺,就没有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