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写给我自己的文章,我一直都在说自己想学习写作,然而我却一直未能写出一篇草稿,我寄希望于一下子就能写出满意的文章,这样的结果就是我越来越急躁,学习了很长的时间仍就写不出好文章来。阅读到《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我的写作学习之路从一开始就错了,这个错误最大的表现就是一心想写出爆款文,从而忽视了日常生活的积累,更没有建立一个写作者的习惯。

一心想写出爆款文,在题材上过于斟酌,在动笔前过多犹豫,想得过多,写得很少,没有练笔,也没有实操,最终的结果就是写作成为了一个梦,确确实实仅存于睡觉中的梦。我知道,如果我仍旧坚持原来的生活样式,就不要祈求自己能有任何的突破。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弄清一些关于写作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对于写作者来说,生命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

写作的本质就是展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引发出人类的共情,离开生活,我们又怎么样来描写这复杂多样的人生呢?所以对于一名写作者来说生活是用来体验和感受的,首先就应该热爱自己的日常生活。

从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能感知到生命的本质。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我们的生活也是在整个社会当中的一份子,甚至我们的体验还具有某种典型性,写自己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

写作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得到一种念头,然后我们把这种念头投射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再进行体验和感知,最后再把它总结为全人类都有的共情。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场景,我们所思考过的人生,都是我们最好的写作素材。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的写作只能是我们感知过的生活。

曾经有一位写作大师说过,只有经历过才能够写好,没有到过北上广就写不好大城市的生活。还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乡下的老太,她说皇宫里的皇帝与老百姓的不同,就是他每天要吃几个荷包蛋。

面对不熟悉的生活,再高超的作家都会束手无策,所以陈忠实会翻阅很多本县志,会到很多县城去进行走访。

热爱并投身于现实生活,把自己的感觉和体验写出来,从而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压力得到释放,这也是写作对写作者最大的回馈。

大多数人都会有压力,特别是在今天这种高速发展的社会,没有压力就不会有进步,没有压力也不会成其为人生。写作就是对这种压力的一种放松,我们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去看到我们的生活,会发现我们在这种压力之下会得到成长,会得到进步,我们会坚强起来,我们的思考还会变得深邃起来。

这就是写作对生活的疗愈。借助疗愈,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的化解很多烦恼和忧愁,我们的格局和心胸会变得更加广阔。

日常生活对于写作还有另一个作用,那就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写起,更能够做到持久的输出。

打开大作家们的文集,日常生活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的写作素材,即便成名成家之后,陈忠实也不忘他儿时的记忆,被踩破的鞋底,被误解的稿件,还有因为他的休学,那位教务处老师的眼泪,以及他父亲临终时的遗憾。

熟悉的生活蕴藏中写作的灵感,从我们经历过,思考过,对我们有所感触的地方写起,我们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这是我们进行持久输出的一种保障。

日常生活是我们写作的宝库,特别是那些异常的情况,引起我们深思的情况。

我曾经经历过两次驻村,我就没有能够写出一本驻村日记出来。然而一个叫红日的作者,他就写出了一本《驻村笔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了。面对即将开始的第3次驻村,我不想就这样白过。

从日常生活写起,逼迫自己不断的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来保证自己不断的持久输出。我想这是练习写作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像一个写作者去阅读,从作品中获得感知。

除了日常生活,另一个获得感知的渠道就是阅读,特别是阅读那些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任何一部被人反复阅读而又能够留存下来的作品,都饱含了作家深邃的感情,以及他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认知。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扩大我们的视野,能够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我在很多场合都听到人们对《白鹿原》的赞誉,然而在我初读第1遍的时候,除了记住田小娥的妖娆之外,我觉得毫无特色,根本从书中找不到一个人生的偶像,所有的记叙都是平淡的,人在随着历史的车轮涌动前行。没有陈忠实在《信任》当中所塑造的光辉形象,甚至给我的反思还不及于《蓝袍先生》。

后来在听了很多讲解之后,我又重新阅读《白鹿原》,我在想为什么认定小说的角色是一种文化形象,作家为什么又要把它称之为民族的秘史?

于是我在想,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平淡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跟着历史的潮流向前涌动,在这种运动当中会有我们根深蒂固的一些思想与当前的现象发生碰撞,还有我们怎样在这种涌动当中去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感到,有一种沉淀了2000多年的文化,在推动着我们的社会在发展,无论外界怎么影响我们,我们都会回到中国特色上来。

于是我又在想,我现在所从事的驻村工作并不一定非要写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找项目,促生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些有必要写,然而更重要的是要写农民在这个过程当中的变化,思想上的,文化上的。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文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深层次的,有时代特色的改变,这是我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近在头条上看到一篇关于苏联解体的文章。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因为普通的民众没有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看不到希望,大多数人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被西方的和平演变了。他们失去了信心,对国家,对民族,对制度,对信仰,对文化等等都失去了信心,以为通过一次休克疗法,全盘接受资本主义的理论,融入资本主义大家庭,就激活了生产力,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样的结果就是,在戈尔巴乔夫签字解散苏联的时候,很多前苏联人都无动于衷。

一个民族拥有文化的根,对自己的文化充满着自信,这将是一个无法战胜的民族。我想这就是我们的祖国会受到那么多的压制的原因。

《白鹿原》就是在反思我们的文化,影响关中大地几百年的关中学派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反思,关中学派鼓励读书人当圣人,作圣贤,向往乡风淳朴,憧憬大同社会,并根深蒂固的融入了白鹿原上的每一寸土地,要让人们一下子转变过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反过来想,已经存续几百年的思想,有必要全盘否定吗?

有很多优秀的作家留下了很多的经典作品,都留下了非常深的思想厚度。同时,这些作品又是我们学习写作最好的典范。

尽可能多的去阅读这些优秀作家的经典作品,从中去找出最喜爱的作家,品析他们的人生,走一遍他们的生命历程,对他们那些伟大的作品的产生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从而在心里给自己找到一个灯塔。

反复阅读经典作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收获,这是我相信的一句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把生命的乐趣建立在写作学习之上。

因为要关注日常生活,所以我们会重视生活的点滴,我们会热爱活着的每一分钟,会去仔细的观察与我们相处的每一个人,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情,这样一来我们会发现自己对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热爱。这是我们生命乐趣的源头。

面对生活的寂寞和苦难,我们慢慢的去咀嚼它,慢慢地从中提取出那一丝苦涩之后的甜蜜,从而给我们的人生带来生活的勇气。

把写作作为生活的全部,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我们去记录的目标,我们要相处的人是我们笔下的形象,我们所思考的东西是我们作品的灵魂。就像在《大师写作班》中所学到的那样,要记录自己的写作日志,要进行细节描写练习,把自己的生活当成写作的对象,进行描写,进行记录,进行思考,从而把写作融入我们的生活,也让生活融入写作。

发现日常生活当中很有意思的东西,从而持续的写作,这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展现,坚持下去,生命将会由此打开一扇新的窗户。我们的生命也将会从写作当中获得更大的乐趣。

在《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这本书的开始,介绍了两位作家,一位是巴金,另一位是史铁生,写作是他们生命乐趣最大的来源。即便躺在病床上,即便只能用自己的下巴抵住笔,他们也要写作。

拥有一件让自己沉浸于其中的事,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今后至少有一年的时间,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再次回到农村去,参加乡村振兴。这一年中,将会对前面几年脱贫攻坚的成效进行巩固,我将会再次走进很多农家,继续聆听他们的故事。这一年,将会对农村农业的发展继续扶持,居住在农村,或者根在农村的人会有什么样思想变化,他们又将怎样作为,我会近距离接触他们。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大龄光棍,懒汉酒鬼,刁民地痞,等等,我将再次接触,还得与各类基层村干部相处,他们可都是人精。

把这些内容都融入到我们写作学习之中,并沉浸其中,我会其乐无穷。

接下来,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始阅读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阅读关于农村的理论文章,结合前两次驻村的经验,把工作和写作练习起来,初步了解那些东西是农村的深层次问题,那些东西可以进入文学作品,开始做两方面融合的准备,然后,在工作当中,及时进行写作库的素材积累,坚持记录写作日志。

拥有乐趣,我的驻村生活一定非常充实。

借助日常体验,书籍阅读,实现持久输出,建立自己的写作习惯,我一定会感到更大乐趣。

这本《从零开始创意写作》是一位写作教授所写的书,我仅仅看了第1章,第1章是日常,其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想认真的学习写作,就得把写作融入于我们的日常当中。看完这一章之后,我发现我最大的问题被点中了,看了再多的写作理论,听了再多的课,如果不把写作结合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从生活当中找到写作的素材,没有从写作当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没有认识到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以及我还没有意识到的那些问题,我的写作学习就等于白搭。

不把对这一章的反思写出来,我也无脸继续阅读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