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希在正在修建的图书馆中。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新华社贵阳4月23日电(记者罗羽)小木屋,两层楼,共130平方米……开工一个多月后,北京女孩陈希完成了她在贵州山村修建图书馆的初步任务。下一步,她将聚焦图书馆内部装修、桌椅置办和首批600册图书的采购工作。

“希望图书馆在5月底前建成使用后,可以给村里的孩子提供书本陪伴,让他们透过阅读认识外面的世界,并学会把本民族的故事和文化讲给更多的人听。”她说。

陈希的图书馆坐落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尚重镇下洋洞村和上洋洞村的交汇地带,紧邻洋洞小学。两村“蜗居”峡谷中,河流穿村而过,青山环抱四周,梯田如挂山上,环境优良,风景秀丽。两村及坐落在周边山腰之上的岑埂村村民以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为主,共有1397户、5320人。

这里保留有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村民饲养了1000多头耕牛以开展农业生产;这里的少数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村民逢年过节身着盛装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这里的木房建造传统仍存,透过它们可窥见当地工匠技艺风采……

下洋洞村和上洋洞村村景。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2019年1月我第一次来到村里,就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好客村民,以及村里的民族文化所吸引,并于2020年下半年起暂住下来。”陈希说。然而,通过更多接触后她发现,三个村的书籍资源匮乏,孩子们缺少具有针对性的课外读物,村民也缺乏主动意识去讲解和传播当地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故事。

“文化需要保持多元,但在社会信息化、现代化加速的进程中,不少民族文化及传统正在逐步弱化甚至消失,比如侗族歌舞传统、木房建造传统面临传承、传播难题。”她说。

陈希在北京长大,在美国求学工作11年,2018年决定回国发展。2019年,一次偶然的贵州之旅,让她决定“留下来,做点什么”。这里的青山绿水滋养了无公害的农产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商机。而在陈希看来,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为山村孩子做点实事。

“来到贵州等西南山区后,我才发现,找书读很难,尤其是在山村,很多家庭没有书,小孩子难以养成阅读习惯。”陈希说,即使村中学校建有图书室,也常常因为图书不具备针对性而难以吸引孩子、发挥作用。

49岁的下洋洞村村民杨正熙介绍,历史上因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山村的村民普遍文化水平不高。比如在下洋洞村,很多孩子的父母只是中小学毕业,他们对教育不太重视,更别说给孩子买书,导致不少孩子放学后要么无所事事,要么玩手机。

“我想读课外书,但爸妈没给我买过。”洋洞小学一年级学生杨舒婷说。

洋洞小学校长杨再潮说,校图书室虽然有书,但相对不足,特别是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具有针对性的书籍不是很多。

陈希认为,图书馆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阅读习惯、提升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表达。建图书馆成了她的一个愿望。

经过评估,修建费用需要大约6.5万元。2020年12月起,陈希通过收购、加工、售卖村民以传统稻种和传统方式种植出来的胭脂紫米,短短3个月内,不仅帮村民挣了钱,还超额筹集到了所需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希为当地修建的图书馆。新华社记者 罗羽 摄

今年3月18日,图书馆正式开工建设,陈希租了一栋民房,邀请了几位木匠改建。目前,她正在跟设计师沟通内部设计,以及思考建成后如何招募志愿者进行管理和运营。

“建设相对简单,管理和运营却难多了,不过我会竭尽所能经营好,给村民和孩子献上一份礼物。”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