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最后一站,也是此行绝对的重头戏——龙门石窟。1500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时期,随着都城从平城(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大批开凿石窟的能工巧匠云集到龙门地区,拉开了这座大型皇家石窟群的建造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北魏的第一槌(公元494年前后)砸到石壁上,到东西魏、北周、北齐、隋唐至宋朝,龙门石窟连续大规模的营造长达400余年,在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至今仍保留着超过1公里的2340个窟龛、10万余尊佛像、3600余品题记碑刻、40余座佛塔,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整个工程浩大,气势恢宏,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位于洛阳南郊12公里,蜿蜒曲折的伊河水像一条飘带把东西两山一分为二,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阙”是指我国古代建筑里在城门、宫殿、庙宇前的两个高大的建筑物,两物之间空缺如门。古人正是因为发现了这形似两扇大门的自然奇观,才在两岸的崖壁上修建了如此规模宏大的石窟,并将这种自然景观称为“伊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隋炀帝杨广曾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远望见了洛阳南面的伊阙,对侍从们说,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一位大臣献媚地答道,古人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听后龙颜大悦,就在洛阳建起了隋朝的东都城,并把皇宫的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便被人们称为“龙门”。

两山夹一水的“伊阙”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武则天曾将神都(洛阳)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命名为“七天”,这“伊阙”就是中轴线的最南、“七天”中的第一座——“天阙”,对应天上的天阙星座。古老的伊河水在龙门地区静静地流淌着,千百年来默默守候着伊阙,见证了龙门石窟的变迁和王朝更替,她既是古老伊洛文明的源泉,也为洛阳成为十三朝古都奠定了基础,在汇入黄河之前,她在龙门地区孕育、发展,与黄河共同创造了汉唐文明的高峰。

我们进到龙门石窟的时候已是下午4点,这样可以避开大批的跟团游客,而且晚些还能欣赏到无以伦比的石窟夜景,夜景下篇再说,这篇主讲印记着历史风云和彰显民族智慧的石窟,它就像一本活着的石头史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门2345个窟龛中将近83%都修建在西山,当然也包括最壮观的卢舍那大佛,所以自驾的话一定要把车停在西北游客中心停车场(有两个停车场,别停错),这样离西山入口最近。

进门不远,看到石窟前会先看到个不大的“禹王池”,称泉水自石穴中出(然而我并没有看到),冬暖夏凉,池中立一称为“石砭或石笋”的石头,相传大禹用它开凿出了龙门。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说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片汪洋,百姓穷困不堪,多溺死,为解决洪水给人带来的灾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开凿伊阙,疏通河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不过关于“石笋”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朝诗人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从九江运来的太湖石,宋代诗人欧阳修在《游龙门》中还为它作过诗。诗里的景象很壮观,可我看到的就是个平静的小水池,不过无所谓了,反正它也不是这里的主角,下面我就按照西山从北到南的主要窟龛顺序来讲龙门的主角了。

潜溪寺是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窟,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故名潜溪寺,还曾是唐朝宰相李藩的别墅。开凿年代在唐高宗初年,主室窟呈马蹄形,窟高9.27米,深6.72米,供奉七尊佛像,主尊阿弥陀佛,弟子迦叶与阿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和两位护法天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二侍菩萨合称“西方三圣”,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三圣,“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净土宗”的最高境界。

潜溪寺南边的这个“十字卷碑”是宋代道教哲理大师陈抟所书的:“开张天岸马 奇逸人中龙”,这句话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据《史记 老子 韩非列传》载:孔子到洛阳向老子求教礼乐制度,见老子赞佩不已,他说:“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天上,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龙门的窟龛和造像比我前几年看的云冈石窟的要多得多,而且大窟都要拾阶而上,在大窟之间都有无数的小窟,或高或低,错落有致,只是可惜很多佛像的脑袋都不见了,除了自然的风化水蚀、特殊年代的破坏,旧时西方列强的盗猎也有700多处,让人心痛。

西山第二个大窟是由三个主要洞窟构成的宾阳三洞,始凿于北魏时期,古人称赞其为“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跨。”宾阳洞在北魏时期时称“灵严寺”,宾阳之名始于明清之际,是以清代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重修宾阳洞碑记》“寻为宾阳,盖取寅宾出日之义”为据,意思是每天早晨,这里都是龙门石窟最早迎见东方升起的太阳。

据《魏书 释老志》记载,三窟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仅开凿中洞就历时24年,用工达80万2366人。由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所以中洞主佛释迦牟尼的鼻子也从云冈石窟中方挺的鼻梁变得圆润,服饰也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既刻画出了佛的慈祥,又表达出了向汉民族靠拢的主观愿望。

不过后来因宫廷变故和战乱,南北两洞只凿出了窟形及窟顶藻井,未开始造像便辍工,现在两洞里的佛像是唐初时完成的。北洞主佛像阿弥陀佛就是被网友称为的“剪刀手”佛像。

其实这个“剪刀手”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要结合双手的姿势来看,右手掌心向上,拇指、无名指与小指屈起,其他二指并拢伸直,高举胸前;左手掌心向下,屈无名指及小指,伸直其他指,这是一种颇能传达强烈意志的手印。这尊佛像因右手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颇似现在大家拍照时习惯摆出的剪刀手,故被戏称为“剪刀手”佛。

南洞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四子魏王李泰,为其生母长孙皇后做功德雕造的,面相、躯体及服饰均已摆脱了北魏“瘦骨清像”、“褒衣博带”的特征,而是面相饱满、双肩宽厚、体态丰腴,体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风格。

宾阳中洞的洞窟前壁自上而下还有三组大型浮雕,上层为维摩、文殊对坐,中间为两幅佛本生故事,下层为帝后礼佛图,其中北侧为孝文帝及其侍从礼佛图,南侧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可惜的是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皇帝礼佛图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皇后礼佛图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南洞还有小龛350多个,其中唐贞观纪年像龛有27个,是一处窟龛中贞观纪年最多的。

从宾阳三洞遥望对岸的香山寺景色也不错,这可是白居易当河南尹时捐资了六七十万贯重修的,清乾隆帝巡幸香山寺时也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

这个小龛里的造像我猜也是北魏时期雕凿的中原式的“褒衣博带”,面像清瘦、长颈、消肩,呈现出一派清秀俊逸的南朝形象。

这个小龛是敬善寺洞,唐高宗显庆龙朔年间(656~663年)开凿,是为纪国太妃韦氏做功德雕造。前室两个力士的雕像个性比较突出。

接下来这个大型的“摩崖三佛龛”是武则天武周政权时期开凿的,主佛弥勒倚坐式,左右两侧为结跏趺坐佛,三佛并坐的题材是中国石窟中仅有的,是武则天时期开创的新的佛像组合式样。倚坐式弥勒佛在武则天时期大为流行,这与当时社会上的弥勒佛信仰,以及武则天自称弥勒佛下生有关。不过这组雕像没有完成,有专家说是因为武则天晚年张柬政变政权被推翻而中缀,也有专家说是因为这块位置处于西山的断裂带而使得雕像无法继续下去,只得半途而废。

其实整个龙门的地质都属于极易被水溶蚀的石灰岩,龙门石窟也是我国四大石窟唯一建在石灰岩上的,按常理这石窟不易保存,可是龙门石窟屹立千年却从未发生过塌陷断裂等常见的地质现象,这都归功于我们聪明又勤恳的中国工匠们。

初到此地的石窟建造者们此前大多在云冈石窟的砂岩地貌上开山造佛,但龙门地区复杂的石灰岩让他们感到非常棘手,为此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和实验,又在一次次尝试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这样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才逐渐形成了今天龙门石窟的庞大气势。

这个万佛洞是龙门石窟中标准的唐代石窟,唐高宗李治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为自己和武则天的功德雕造。洞中人物造型设计多如女性的柔和典雅、细腻传神,这不仅反映了当时佛教的繁荣和社会的开放程度,还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

主持万佛洞造像工程的也是两位女性——大监姚神表是宫中二品女官,运禅师是宫中僧官尼智运禅师,当年正是这位禅师召集了一批卸用僧尼奉命集体开凿了万佛洞。在唐太宗去世时,武则天曾削发为尼,后来她再次入宫,周围仍集聚了相当规模的僧尼,她们是武则天政权统治的一大支柱,智运禅师是其中的佼佼者。

主尊阿弥陀佛高约4米,脸庞圆润,体态轩昂,雍容大度,在莲花宝座的束腰位置雕刻着四位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壁上部有54身雕像:两身飞天和52身姿态不同菩萨坐于莲花之上,中间还以莲茎、蕾、叶、花、蓬相间,这正是佛籍《集神州三宝感通录》中“阿弥陀五十或五十二菩萨者,西域天竺之瑞像也”的记载。

窟顶莲花藻井分四层:中心是莲蓬,二三层是双瓣莲花,外层是“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禅师一万五千尊像龛”的铭记,万佛洞也正是因为这个题记而得名。最外层是环绕飞翔的八身飞天,手捧供果凌空翱翔。

万佛洞内确实有15000多尊佛像,从洞口两侧到洞壁两侧层层叠叠的小佛犹如写满汉字的巨著,整个洞窟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西方极乐世界,远看貌似千篇一律,近看却又千变万化。

接下来的惠简洞是西京(今长安)法海寺僧人惠简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所修的功德窟,完工于唐高宗咸亨四年(公元673年)。洞中主像是倚坐式的弥勒佛,面孔丰满圆润,眉宇舒展秀丽,目光温文沉静,神情和蔼慈祥,无不显示出女性美的仪态,仿佛也寓意着“天女”将要当人间的“女主”。

我们在前面“摩崖三佛龛”讲了,武则天自称弥勒佛下生。据《旧唐书 则天本纪》记载: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东魏国寺僧法明与白马寺住持也是武则天的面首薛怀义等撰《大云经》四卷,上奏武则天,言“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则下令在全国各大州分别修建大云寺一座,寺藏《大云经》一部。佛经颁行后,众人皆呼武则天上位,唐睿宗也迫于无奈也自请让位,改姓武氏。九月,武则天登上洛阳宫城正南的应天门楼宣布建立武周政权,自称“圣神皇帝”。

惠简同时也是大卢舍那像龛的“检校僧”,承担着开凿大卢舍那像龛的任务。因此惠简洞佛像的神态与卢舍那大佛如出一辙,右侧的弟子阿难也与卢舍那大像龛的阿难十分相似,所以惠简洞又俗称“小卢舍那大像龛”。

老龙洞因北邻老龙窝而得名。原为自然溶洞,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营造,至玄宗开元年间结束,窟内造像无一定规划。

洞外侧的岩壁上也有很多造像,有人说从服饰、面相看为西域人,或许为西域胡人所凿造,这正反映了唐代洛阳为西域人的重要目的地,他们不仅来洛阳经商,还在龙门开龛造像。龙门石窟不仅呈现了中国石窟艺术,还有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的工匠营造,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图案都在这里发现过,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接下来的大型洞窟是开凿于北魏孝明帝正光二年(公元521年)的莲花洞,洞如其名,窟顶雕有一朵硕大高浮雕的莲花。“净”是莲花的精神,“出污泥而不染”则是其超脱的品格,佛教正是吸取了莲花的这种精神和品格,把莲花作为重要标志。人民大会堂的莲花顶也是依据莲花洞的莲花设计而成。

莲花洞里的佛像和前面宾阳中洞里的佛像一样都清晰记录着元宏(北魏孝文帝)的心灵轨迹,他们摒弃了游牧民族粗放豪迈的特征,极力追求汉民族细致婉约的风格,云冈石窟中尚隐含着几许异域气息的飞天,到了龙门后也变得更加婀娜,处处显露着体态轻盈的汉族女性妩媚的神态。

莲花洞南壁第三龛内刻有“王位相让”的佛传故事,讲得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获知悉达多太子产生了弃世出家的念头后,心中很是不安,想尽办法安抚他,结果太子夜半越城而出,到深山中求道。

当路过魔揭陀的首都王舍城时,该国王问道:你难道是因为一时不能继承王位而出走的吗?如果这样我可以把我的国家让给你。悉达多太子说:我不需要你的国家,我之所以离开父母,舍弃王位,为的是寻求一个彻底解脱人的生老病死诸多苦难的根本办法,说罢便起身离去,国王合掌恭送太子,祝他早成正果。悉达多太子便是后来成道的释迦牟尼。

接下来就是壮观的卢舍那大佛了,我们下篇再讲。写龙门石窟真的很费时费神,但它真的太美了,值得我们多花时间好好了解。

小贴士:

1、龙门石窟门票:90元/成人,60岁以上免费,若坐电瓶车10元/人。

2、开放时间:8:00-18:30(淡季提前闭馆,节假日延长闭馆)

3、停车费:10元/次,自驾的话一定要把车停在西北游客中心停车场,离西山入口最近。

下一篇我们欣赏壮观的卢舍那大佛和龙门夜景。不想跟团!也不想穷游!怎么用最经济的费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体验?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游、自驾游,请关注游走在感性与理智间的“饕餮小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