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续奋战48小时,工作量大又何妨?这有什么啊?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2020年6月20日05:45

“对我来说,过年和平常差不多。唯一感到不一样的就是,路边的饭店基本都关门了。外卖的选择性小了。”——2021年2月10日19:02

“晚上精神,白天困,是不是神经衰弱了。神经衰弱不要紧,别神经就行,睡觉。”——2021年3月8日09:10

半岛全媒体记者 | 黄冬梅

这是城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负责人赵可可发过的几条朋友圈,尽管今年已经41岁,但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是个妥妥的“性情中人”,让人感觉到率真、爽直感扑面而来。“压力已经这么大了,乐观一点有利调解自己,也能给同事带来积极影响,多好。”和很多人一样,赵可可的压力源于2020年年初那一场新冠肺炎疫情,不同的是,近一年半的时间过去,疫情防控早已常态化,很多人的学习工作恢复正轨,但他每天依然与病毒“交锋”,如履薄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赵可可(中)作为防控应急队的成员,和同事到密接人员家中开展流调和指导。

在日常,赵可可和同事的检测任务主要是境外入青返青人员、口岸检疫和边防检查人员、冷链食品相关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应检尽检”和其他市民的“愿检尽检”。“样本无论什么时候送来,都要立即检测,尽快出来结果。”赵可可坦言,疫情发生以后检验室要求24小时都有人轮班,科室一共有3个小组,意味着每个人两天就要值一次夜班,但作为科室负责人,赵可可需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连续加班好几个晚上已然是习惯。“凌晨1点到5点的城阳我都看见过,清晨6点早餐摊上的第一碗豆腐脑我也吃过。”赵可可告诉记者。

科室很多都是才毕业的年轻人,工作经验少,他们在核酸检测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电话沟通不清楚,赵可可都会赶去。一次,或许是因为受检人感冒,检测结果处在疑似病例的临界值,值夜班的年轻同事把握不准,凌晨一点了,赵可可在接到电话后,还是坚持去看一看才放心,最后经过他详细、谨慎做二次检测后,结果是阴性。2020年夏季,在一次暴雨天气中科室突然断电,这意味着核酸检测不能正常进行,赵可可顾不得夜间恶劣天气开车的危险,立即赶去做应急处理。“科室每天检测的样本分两批,中午、晚上各送来一批。处理不及时,就会耽误第二天出结果、上报数据,所以就算有困难,也要努力排除万难。”

一份份核酸检测报告,牵动着千千万万居民的心。想想扛在肩头的责任,赵可可选择一次次咬牙坚持。

2020年10月份青岛全员核酸检测,赵可可分工带队,3天保质保量完成了10万人的核酸检测。想起那段刻骨铭心的日子,他依然历历在目。打开样本的时候,距离病毒最近不到10厘米,与病毒共处在10平方米左右的封闭空间,高峰时期日均检测量超过3万人份。“没时间上厕所,我们就少喝水,穿纸尿裤,黑白颠倒地在里面忙碌。”不对任何一个样本掉以轻心,用一双“火眼金睛”,把病毒“揪”出来,让病毒无处遁形。这是那段时间赵可可最纯粹的想法,也是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实,在赵可可工作的22年时间里,除了日常负责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疾病的检测,遇到应急处置检测也不是第一次了。2003年“非典”、2013年禽流感、2015年韩国“MERS”疫情等,他都曾夜以继日地在检测室穿梭忙碌,检验大量样本,为疫情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数据。每当承载重压和身心疲惫之时,赵可可都用这样一份责任担当来激励自己,“作为疾控人员,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守护千万市民,虽然隐在幕后,但一步也不能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