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日本区域CEO 杜镜国

◆《日本新华侨报》记者 蒋丰 洪倩

2003年,在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的日本银座,一块崭新亮丽的广告牌被隆重的树立。这是一块意义非凡的广告牌,这是中国企业在日本树立的第一款巨幅广告牌,也是“中国的海尔”蜕变为“世界的海尔”的坐标点。

2011年,海尔收购了世界家电领头羊之一的三洋电机的白电产业,自此,Haier与AQUA并驾齐驱,载驭海尔第一个海外双品牌战略奔向更广阔天地。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海尔智家疾蹄稳进,抓铁留痕,逆势增长,书写中国品牌引领世界经济突围的宏丽篇章。

近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和《日本新华侨报》联袂采访了海尔集团副总裁、海尔日本区域CEO杜镜国,寻着海尔日本20年砥砺前行的足迹,探讨海尔日本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样版之魅,探索中国品牌打造国际新形象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市场换市场”的一项创举

《日本新华侨报》: 2002年,日本家电享誉全球,如“神话”般存在。日本家电的对华出口,持续火爆。恰在其时,海尔挥师日本,带着“偏向虎山行”的决绝,开始了一次高难度的逆向操作。当年,海尔是如何锁定并拓展日本市场的?

杜镜国:实现“全球化”,是海尔集团发展的必然路径。按照 “先难后易”的战术安排,欧洲和日本市场都属于攻坚战的“第一线”。诚然,海尔的技术是从德国引进的。然而,当海尔花费三年时间把德国技术转化为商品反向出口德国时,面对“老师”,遭遇了瓶颈。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欧洲经销商发出掷地有声的承诺:“如果拿掉商标,依然能分出哪个是‘中国造’,海尔就放弃进入欧洲市场。”海尔产品经受住了欧洲市场的考验。

我个人曾经负责技术的国产化工作,“小灯泡”的故事记忆犹新。当时,海尔有款产品,是将进口技术国产化之后问世的,上市7年,市场反馈极佳。产品中有一款毫不起眼的绿色指示灯,国产化之后迟迟无法达到国外的使用寿命,为了保证客户最佳的使用体验,在当时产品上市期间,海尔坚持进口这个部件。而“张瑞敏砸冰箱”,更已成为口耳相传的经典范例,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海尔的代名词。

中国在当时,不单纯追求低价格,开始注重品质,重视品牌的企业,只有海尔。

日本市场固然难以打开,但进入日本市场,是对海尔品牌和生产供应链体系的极大肯定。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家电的抢眼表现,和日本人强烈的民族自尊,注定了海尔进入日本必须经历严峻考验和艰难挑战。

杜镜国:海尔在日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首先要追溯到2002年海尔首次登陆日本。当满载冰箱和洗衣机的集装箱抵达日本,三洋总部楼下,在中外媒体集聚的闪光灯中,一场隆重的“登陆”仪式拉开中国品牌问鼎世界高端市场的序幕。

从2007年开始,海尔与三洋成立合资公司,主攻电冰箱等白电产业。海尔先后通过整合资金和供应链体系、在中国、日本两国互相开放专业技术、市场资源和销售渠道等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协同。这些独具眼光和魄力的创新合作,与当时国外品牌进入中国“技术、产品、生产线”三部曲大有不同,成功终结了三洋长达十年的亏损状态,并于一年之后,扭亏为盈。这一独创的合作模式也得到了日本经济产业省的高度肯定,“海尔与三洋的成功合作,不仅仅是两家企业的合作,更是中日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2011年,海尔正式收购了三洋电机的白电产业,成为海尔全资子公司。Haier、AQUA双品牌运作机制,以崭新的形象亮相日本市场,海尔从此跻身日本主流家电品牌之列。

凭三大优势立足“家电王国”

《日本新华侨报》:从逆流而上开拓日本市场,到用口碑赢得日本消费者青睐,海尔在日本经历了从“边缘品牌”到“主流品牌”的一系列蜕变。海尔能够在“家电王国”日本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优势是什么?

杜镜国:尤记得,2002年,海尔初入日本。日系品牌和外国品牌的市场占比是6:1,这独领风骚的“1”,就是海尔。尽管,当时海尔的实力并不突出。年轻的海尔之所以敢于挑战创业已超半个世纪的世界500强三洋,凭借的是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老牌家电企业乐享全球市场红利的时候,中国的海尔勇攀险峰。正是这份不断前进的决心,推动海尔连续12年蝉联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第一名。而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成立伊始,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即树立起“要做,就做第一”的目标。海尔在全球拥有10+N研发体系、28个工业园和122个工业基地,其中,有2个研发中心坐落于日本。这些研发中心并非在零基础上组建,而是通过收购技术成熟的既存研究中心,取长补短,去粗取精,整合而成。全球化供应链和研发体系,技术网络与产品资源的共享,在全球各地市场同时发力,这些,都是支撑海尔劲健发展的强大引擎。

人单合一,是海尔最大的优势。这一管理模式,在全球学界商界都受到关注和认可。目标、战略、机制、灵活性和组织,对于企业的经营至关重要。“人单合一”,充分调动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彻底激发出个人、产品和企业的价值,持续不断地推进海尔的每一位员工积极面向目标,保持观念的灵活性与先进性,不断创新。

“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如是说。海尔,从做产品,到做平台,再到打造生态圈,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打造和更生自己的资源和优势。

“质量”如同空气,是被海尔“遗忘”的素质

《日本新华侨报》:众所周知,日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较为成熟,品牌忠诚度高。仅凭低价优势,是无法征服日本市场的。海尔是如何迅速在日本打开了知名度,并成功赢得消费者信任的呢?

杜镜国:这里说的“遗忘”,当然不是真的忘了。质量,是海尔最基本的竞争力之一。质量之于海尔,像空气之于生命一般重要,早已成为“常态化”的存在。忆当年,海尔第一批出口到德国的商品中,多了30台备品。当时的想法是,万一出现质量问题,就用备品替代原品,避免顾客承受返修所造成的时间和精神损失。经年之后,这30台备品始终处于“待业”状态。

进入日本家电市场,就像参加“奥运会”比赛。能进入这场盛会的,必定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勿需多言,进入并傲立于日本市场,本身就是对海尔产品质量的最好诠释。

《日本新华侨报》:这些年来,消费者对白电的需求有哪些变化呢?

杜镜国:就近三十年而言,日本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不大,日本消费者相对现实,他们对产品的功能、品质等基本功能的诉求较强,仅有部分消费人群对个性化功能有需求。

中国市场的需求,堪称巨变。中国消费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个性化、智能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变化迅速,更迭愈趋频繁。

跨越日本市场门槛的经验

《日本新华侨报》:近年来,中国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越来越多的品牌进入了日本市场。海尔日本作为中国品牌的试水者,作为成功打造物联网系统、构建智能一体化家居生态服务的领航者,为中国品牌进入日本市场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吧。

杜镜国:日本市场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困难。简单,指的是日本市场讲究规则、竞争有序。困难,我想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日本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成熟度高。即使毫无科技含量的产品,其背后依然隐藏着超高的技术要求。其次,日本市场极度细化,这样的市场不容任何差池。海尔躬耕日本市场二十载,始终如履薄冰。再次,日本市场早已过了用“短平快”打法来博取收益的时代。持之以恒的投入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将为品牌带来厚积薄发的长久收效。

简而言之,中国企业要在日本发展,就必须适应日本的水土,按照日本的市场规矩布局和经营。

消费者的需求才是企业注目之本

《日本新华侨报》:当前,整个世界处于百年未遇的巨变格局之中。如何预期中日经济交流?

杜镜国:互利共赢,始终是中日两国企业追求的目标。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瞬息万变。千变万变,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宗旨不变。疫情,给各行各业造成严重影响,但海尔日本始终面向消费者,突破种种困难,维持了市场需求的满足与正常运作,真正做到“只要顾客有需求,保证一台产品不缺”。海尔日本还达成了超音波洗衣机等业界首创产品的按时上市,向市场交出完满的答卷。当然,保障市场供给的背后,展现出海尔强大而完善的供应链和物联网系统的魅力和实力。

日本市场也给予海尔很好的回馈。海尔在2020年拿到了制冷产业台数份额第一、冷柜份额第一、新生活份额第一、智能社区洗份额第一等佳绩。困难与机遇,常常并行。将消费者的需求紧密地植入企业的经营理念之中,才是屹立潮头不倒的法宝。

采访后记

对杜镜国社长的采访,串起我旅日三十多年来对于“中国品牌”的记忆。初到日本时,曾在街头捡拾日本人扔掉的家电,也曾在回国时用侨胞“指标”帮家人购买电器。

多年耕耘,渐有积累。房子越换越敞亮,家电越用越舒心。最近一次搬家时,订购了海尔白色家电。日本导购那句“大品牌,放心买,省心用!”听着,真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