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张书愿

最近看《小舍得》,被蒋欣饰演的田雨岚的一波操作惊到了。

她的孩子子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没掉过前三,可最近一次月考,数学得了第四名。田雨岚把原因归结于数学钟老师在外带辅导班,没有尽心教孩子。

而实际上,钟老师在学校尽心尽力,深受学生们喜爱。

田雨岚先是鼓动家长们去讨说法,一意孤行地想要学校给老师压力,让钟老师公开道歉。

丈夫看不过去了:“你要投诉孩子的老师,是不是也得问问孩子的意见?”

一旁的子悠连忙说:我觉得钟老师挺好的。

田雨岚不以为然地瞪了儿子一眼:“你个小孩子懂什么?”

子悠只好无奈地低下了头。

田雨岚的焦虑可以理解,可是她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教育是最讲究互动的,不是家长的独角戏,想要孩子听话之前,先听听孩子的想法很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孩子操碎了心,也许只是一厢情愿

前段时间《向上吧,少年》中,有一个参加节目的高知家庭。

当女儿走上舞台时,主持人询问她愿望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告诉大家:希望爸爸妈妈在解决我的问题之前,不要自顾自地吵起来。

女孩妈妈是博士,爸爸是博士生导师,两个高材生碰到一起,却像针尖对麦芒。

妈妈觉得女儿的自理能力太差,爸爸说读书能力是很重要的,为了女儿要不要读博士,两人又开始吵起来……

父母各自都讲出了自己的一番大道理,却唯独忘了问问孩子的意见。

相信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偶然,否则女孩也不会提出那个愿望。

也许父母当久了,我们就会自以为高孩子一筹,帮他安排好一切。而他,也必须服从这种安排,仿佛这样才能走上那条距离成功最近的路。

就像《小舍得》中的田雨岚,她为儿子精心铺就一条奥数之路,却一直不知道,儿子最大的兴趣是生物。

子悠研究起昆虫来,眼睛里都是光。但是他把自己相当“生物学家”的想法告诉妈妈,却被说成不切实际、天方夜谭。

当我们的想法跟孩子的意见相左时,为什么要习惯性地否定孩子呢?

要知道,那是他的人生,他才是应该是掌握主动权的那个啊!

与其一厢情愿地操心,不如听听孩子的想法吧,因为你有你的计划,但也许孩子另有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真的会听孩子说话吗?

傅首尔曾在节目中表示:担心儿子变成“妈宝男”。

她深知自己的性格特点:

表达欲很强又很强势,像这种性格的妈妈,很容易养出没主见的孩子。因为妈妈有的是主意,就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意见。

所以她很刻意地提醒自己,不要只顾着自己说,要充分聆听儿子的声音,尊重他的想法。

倾听是一门艺术,并不只是用耳朵听就可以,听孩子说话尤其如此。

曾经看到一组亲子对话让我很痛心:

——“妈妈,你知道吗,我今天可开心了!”

——“嗯,你今天作业做好了吗?”

——“你猜猜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好事?”

——“你怎么不回答我的问题,作业做好没?”

——“你整天就知道问作业……”

本来孩子很开心地想要分享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可是妈妈对此充耳不闻,最后不欢而散。

如果孩子的心声不能够被听到,那么他也许从此就会关上心门,关上了跟父母沟通的门。

社会心理学领域有个“霍桑效应”,也叫“宣泄效应”。

当时,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梅奥曾经带领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他们想要研究出提高生产效率的方法。

一开始,他们尝试改变照明、薪水、作息时间、食物、环境等因素,但是结果发现收效甚微。

后来,他们请来各类专家约谈工厂员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抱怨,这样倾诉倾听式的谈话进行两万多次后,工厂的效率大大提高。

这个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能够把心中所想宣泄出来,并被人接住时,哪怕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好处,他的积极性也会显著提升。

这就像我们工作累成狗的时候,去跟闺蜜吐个槽,就又能满血复活了。

孩子也是一样。

美国家庭教育畅销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说》一书中说:

当家长能够倾听孩子,并与他产生共情时,不仅会拉近亲子关系,还能有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这难道不比大费口舌地讲一堆大道理,来得更省心省力又有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平等的对话需要父母先蹲下

《向上吧,少年》中有一位叫李享的少年,非常圈粉。

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是帮助小朋友们解决遇到的难题,这一关很难,大多数小朋友都完不成任务。

李享遇到的难题是,两个女孩在争一个棒棒糖,其中一个还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

看到女生哭了,李享就立刻蹲下去安慰,然后尝试沟通。

后来他顺利过关了,大家也被他那个“蹲下去”的动作暖到了。

跟孩子沟通,“蹲下去”这个动作很重要。

千万不要仗着体力和智力优势,去俯视你的孩子。

尝试站在他的角度,把他当成跟你一样平等的人来看待。耐心地听他说,温和地同他讲,这样的沟通才顺畅,这样的教育才能润物细无声。

知乎有个热帖,重庆一个3岁半的女孩,她的父亲经常用“打击式”语言进行教育。

刚上幼儿园的孩子,读错了单词或者背错了古诗,就会被骂笨。女孩母亲一直不赞同这种教育方式,忍不住跑来问网友。

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这么说的:

一个连最起码的尊重都做不到的父亲,是没有资格谈教育的。

父母总是这样俯视孩子,如果身份互换,你愿意接受这样的打击式教育吗?

“怎么这么笨,房子都买不起!”

“天天累成狗就挣那么点,还不敢反抗,怂包……”

恐怕这样的“激励”没人能消受得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什么想法前,不妨蹲下来,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 End ——

作者:张书愿,洞悉人性的心理学爱好者。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