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度“江苏省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学术研讨会在常州市召开。

此次公布的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均位于常州市境内,史无前例地实现了常州考古“全满贯”,雄辩地证明了常州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深厚根基,也映照了常州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今年9月,常州市还将推出“江苏省六项重要考古发现”相关文物展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保人员对出土的宋代漆棺进行保护处理

此次公布的六项重要考古发现,分别反映了常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六朝时期、南宋及明清时期的文明发展及经济社会状况,时间跨越约6000余年,串联起常州悠久的历史脉络。

一起来感受

一千多年前

古人的生活起居

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溧阳东滩头遗址

距今约7000年的骆驼墩文化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9月,在溧阳某地产项目建设过程中发现东滩头遗址,初步确认该遗址主体年代为骆驼墩文化时期,面积约10万平方米。

东滩头先民的居住区位于发掘区的中东部,房址可分成3期,排列有序。西北和西部是两处骆驼墩文化的墓地,随葬品常见陶鼎、玉璜、石斧、石锛、网坠、纺轮、骨簪、骨梳、鹿角靴形器等。墓葬年代大致在马家浜文化二期晚段至四期。东北部还发现了独立的瓮棺葬区。

溧阳东滩头遗址出土的玉石器

东滩头遗址规模大,聚落人口多,道路房址规格高,成人与未成年人墓葬分区埋葬,显示出其在长江下游早期文明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史前文化谱系与文化格局提供了新材料。

寺墩、象墩遗址

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

寺墩、象墩遗址为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

寺墩遗址位于天宁郑陆镇三皇庙村。墩体顶部4层以下均为良渚文化堆筑而成,墩上曾存在良渚文化大型建筑基址。寺墩东部是贵族墓葬区,本次发掘重新将四座良渚文化大型墓葬位置确定并测绘,新发现良渚文化小型墓葬8座、崧泽文化墓葬7座。最重要的是在三号墓南部发现的良渚文化G17,出土刻符大口缸残片若干,刻有“日月山”“鹿角形”和“三叉戟形”等符号。另外在崧泽文化的水井中出土彩陶6件,其中一件绘有精美的编织纹饰,可以窥见寺墩遗址崧泽文化时期极高的工艺水平。

寺墩遗址出土的陶器

象墩遗址位于新北区春江镇杏村,是太湖西北部地区新发现的一处主体文化内涵为良渚文化的古遗址。主要发现良渚文化环壕1座、大型建筑台基1处、连排房址4座和道路3条。遗址主体围绕中心大型建筑台基而规划营建,应非一般性居址类遗迹,具体性质有待更进一步研究。象墩遗址南侧分布着多处同时期良渚文化遗址点,推测这些毗邻的遗址点组成了一个较大的聚落群,相互之间通过水网沟联,各遗址点具有差异化的功能属性。象墩遗址的考古发现同时为研究良渚文化一般性聚落群的内部结构与功能区划分提供了新视角。

近两年江苏“考古中国”项目的开展,也进一步描绘出了长江下游地区太湖西北部的良渚文化格局。常州以其聚落众多、分布广泛,堪称是太湖西北部五千年良渚文明的实证之地。

金坛沈家村土墩墓

距今约2500年的春秋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土墩平面呈馒头形,底部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典型的向心式一墩多墓,共发现16座墓葬。根据随葬品器物组合、器形、纹饰等特征,推断该土墩时代为春秋中晚期。

此次考古发掘通过“剥洋葱”的方法,逆向还原了沈家村土墩的营造过程,证实在该土墩形成过程中,有四次较为集中的埋葬行为,墩体在埋葬过程中规模不断扩大。发掘发现了环绕土墩一周的环壕,规模较大,相当于土墩的兆域,且设置有出入口和排水口,这在土墩墓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发现。

沈家村土墩墓M15墓室

考古发掘成果显示,春秋中晚期土墩墓有着复杂的墓葬空间,墓道没有实际功用,更多的是起到标识和象征意义,这种复杂的丧葬建筑反映了江南土著居民对礼和礼制的追求。

溧阳古县遗址

遗址年代跨度长,城墙最上层年代至晚为唐,最下层年代至晚为三国时期。

近日,江苏2020年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公开面世。在常州溧阳,发掘出一座三国时期的古县城,是江苏首次发现完整的县城遗址。

早在2018年,南京博物院就在此发现了一处汉代墓地和一处唐代窑址。通过寻找墓主人、窑址使用者的身份,结合相关史料,考古队认定这里就是《三国志》等史料中提及的永平县。

古县遗址遗迹众多,遗物丰富。对北城墙的解剖基本确认城址的存在,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出土器类以青瓷器为主,器型可辨有碗、钵、盘、罐、壶、洗等,另有较多釉陶器、陶器、建筑构件、铁器、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出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溧阳古县遗址出土的文物

在城址西北方向,发现圆形台地方形建筑,形制十分特殊,或与文献中记载的祭祀活动“郊祀”相关。在城址东北部发掘区揭露的院落式建筑基址布局规整、规模颇大,周边道路设施完备,实证古县遗址重要的文化内涵。

通过综合分析出土纪年砖瓦和遗址地望,应与文献记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永平”“永世”县县治契合,对该时期县城布局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坛南宋虞七二娘子墓

距今约800年的南宋时期

金坛南宋虞七二娘子墓抢救性发掘是常州市考古工作者继2019年金坛唐陵村元墓发掘后,又一次成功开展的实验室考古工作。

虞七二娘子墓的棺盖板

考古出土一具保存完好的漆棺,漆棺四面绘有生动飘逸的四象图案,棺内盖板绘有复杂的天象图和宗教符号,形制非常独特。

棺内出土木买地券明确记载墓主身份、下葬时间等重要信息,此外棺内还出土了木桌、木椅、成组锡明器、金银首饰等数十件文物。是常州市近年来发现的墓葬形制最为独特、且有明确纪年和墓主信息的宋代墓葬,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

明清金龙四大王庙遗址

距今约400年的明清时期

2019年常州博物馆在对长江中路西侧、劳动西路北侧地块进行考古勘探时发现明清金龙四大王庙遗址。

“金龙四大王”是明清时期黄河、运河沿线供奉最多的水神,原名谢绪,为在南宋灭亡时期自杀殉国的杭州书生,明太祖朱元璋敕封他为护国济运黄河之神,并兼管运河。

大王庙遗址出土的龙纹滴水

考古发掘揭露了大王庙的主体结构为多进院落式结构,从南到北依次为大殿、看楼、戏台、戏楼、过门楼等,发现了记事石碑、功德碑等碑刻,以及高浮雕龙纹、云纹的石构件、望柱、须弥座、勾栏等,还有龙纹滴水、瓦当、金砖等建筑构件,同时还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紫砂壶残片、铜钱等。

大王庙遗址作为运河附近一处重要的明清建筑遗址,结构完整、规模宏大,与大运河的运输、商贸、信仰直接相关,为当时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进行庙会、商帮聚会的重要地点。各地的经济模式、风俗习惯在此交汇,从而引发了商贸文化、水运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市井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这对常州地区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厚积薄发,基建考古勘探面积五年间增长二十余倍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此次常州得以实现考古发现“全满贯”,根植于全市文物工作者的经年努力。

尤其是近5年来,市文物局始终坚持积极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巡查执法,全市执行地下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共识逐渐形成,基建考古工作成效明显。5年间,全市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面积从2016年的仅有约10万平方米快速增长了20余倍,至2020年末已达220万平方米。

制度保障为基。2016年,常州市制定了《文物巡查工作十条要求》,其中把建设施工、土地平整是否违法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巡查工作的重点内容。2018年起,市文物局又对全市用地考古工作情况进行了监察,极大推动了基建考古工作。此外,市文物局还制定了一套正规严格的基建考古工作流程,全程参与监管,确保基建考古合法正规有序。

5年来,常州市考古工作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基建调查、勘探、挖掘项目呈现逐年快速增长态势。目前全市城区范围已经做到了基本建设项目占地5万平方米(历史城区超过1万平方米),全部做考古调查勘探,其余各区也都已经全面推进。常州市考古队伍从事基建考古调查60项、考古勘探43项、发掘项目20项,其中配合国家、省级重大项目10余项,数量居全省前列。取得了寺墩遗址、青城墩遗址、溧阳子午墩、芳茂山南宋墓葬、小黄山六朝墓葬等一批重大考古成果,印证了常州在中华文明、良渚文化、江南文化等起源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9月,原常州博物馆考古部与原常州文保中心考古部门整合并成立“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构建完善的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机构体系,承担全市考古调查勘探挖掘工作。成立以来,已累计完成各类考古调查勘探工作40余项,调查勘探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考古发掘7375平方米,发掘出土各类文物600余件。

在大力推进基建考古的同时,常州市还高度重视考古前置工作,即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建设用地规划之后,先行进行考古钻探、发掘手续的报批,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其后再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逐步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中的难题,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来源:常州日报、河畔中吴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