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晚,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北京传来——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讣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著名社会活动家舒乙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21日14时16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讣告

作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之子,舒乙和重庆缘分匪浅。1944年,老舍先生在重庆北碚写下经典代表作《四世同堂》时,舒乙就和姐姐、妹妹一起都跟在父亲身边。目睹父亲在煤油灯下创作,和跟着父母一起进防空洞躲避日军的轰炸等等在重庆生活的细节,都成了舒乙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是1944年在重庆北碚的两层小楼里写出了著名的《四世同堂》的。2014年7月,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作品诞生70周年,在北碚水土举行了一场特别的研讨会,。当时,老舍先生长子舒乙、女儿舒济、舒雨等都亲临了现场。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也在现场同舒乙展开了一次对话。

“对《四世同堂》本身,他自己(老舍先生)有两句评价,一个是它是对抗战文化较大的纪念,第二个是它是我最长的一部或许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在当时的研讨会上,舒乙表示,《四世同堂》已先后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语言,并成为当地的畅销书,它也被公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最好的一部作品。

具体到《四世同堂》的创作,这部一共分3部分的巨作前两部分《惶惑》和《偷生》都是在北碚写成。这部分创作的情景也成了舒乙如数家珍般回忆的重点。“我们姐弟3人当时虽然都还很小,姐姐(舒济)11岁、我9岁,妹妹(舒雨)7岁,但我们居然是老舍先生创作《四世同堂》的见证人。”

舒乙说,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北碚没有电,每天晚上都点煤油灯。“为了创作,我印象中,父亲早晨起来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擦煤油灯灯罩。”舒乙回忆,写《四世同堂》的稿纸是草纸,“钢笔一捅就是一个窟窿,后来没办法,只有改回用毛笔写,他自己研墨。”

更糟糕的是,和其他重庆市民一样,全家人还得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轰炸来了,他拿着一个布包袱就往防空洞里跑,里面就包着手稿,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舒乙说,当时父亲还贫血、头昏、营养不良等,但“他每天早上都坚持写作,从不间断。他写得非常慢,很多时候一个上午才写1000多字,写得非常工整。最后那一套手稿他带去了美国又带了回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