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庞国美

前两天,阳光好。有个儿子,帮老妈订了一家饭店,开同学会。他推着坐轮椅的老妈,来参加。老妈特地穿了红衣服、红鞋子。一进饭店就乐了,“这里好,还叫‘新味馆’。”更乐的是,当年三墩中学的那帮家伙们都来了,那个同桌的你你你……仿佛时光倒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妈念叨的“新味馆”,曾是杭州三墩镇上最古老的饭店。

1958年那会,它是三墩供销社的食堂。后来改为饭店,几乎承包了镇里人逢年过节的宴席。时代变迁,1990年左右,饭店关闭。

直到30年后,在旧址不远处新开了一家饭店,名字也叫新味馆。

“昨天哦,全部包厢都订光了,光同学聚会就有好几桌……”如今新味馆的老板,是当年镇上的大户钱家的后人。

三墩镇新星社区的小姐姐给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爆料说,“给你们推荐一个社区小店哦,这家新味馆开了一年多,来来往往的人都去试菜、提意见,大家都蛮想找回当年那个老味道的。”

小时新闻记者特地去实地看了看。

1】90后儿子想创业,决定开一家社区饭店

从老旧的三墩街新星小区往里走,有一处白墙黑瓦有檐角的小庭院。走进去蛮开阔的,有十多张桌子。

“这是我们自家的房子,专门请了设计师朋友设计的。”老板王姐50岁出头,笑容温和。年轻时,从余杭仓前嫁到这里,三墩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饭店墙上,专门绘制了三墩老街水墨画,几个包厢都用了三墩地名来命名,兰里阁、灯彩阁、文星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记者觉得,这个店最大的特色是满耳的乡音。

王姐指了指穿牛仔裙的小姑娘,是她请来的店长,就是本小区的大学生,原来做外贸的,生孩子后就找个离家近的工作,很能干。

进进出出的顾客,大多认识王姐。打声招呼,或是打个趣,“今朝菜好吃吗,不好吃钞票不收的。”

王姐说,以前的新味馆,藏着不少三墩人的喜乐往事。“我老公的妹妹,就在那里办的喜酒,蛮风光的。我结婚桌数多,放在一个幼儿园的院子里办的。”

为什么要开这样一家店?

“儿子说,想创业,想做餐饮,我们就支持他。”王姐笑着说,儿子是个90后,在一家单位做行政工作,“文章写得蛮好咧。”

当时,全家人坐在一起头脑风暴,就开一家镇里人很熟悉很亲切的饭店,试试水吧。

儿子很有主张,他的意思是,开在小区里的店,必须亲民,符合居民的口味、饮食习惯,有能承受的价格。

王姐说,家里有几套拆迁房、商品房,老人们都有不错的保障,所以赚钱不是开店的第一目的,主要是为了支持儿子创业。

儿子平时有工作,总体负责小店的线上运营,“什么美团啊这些,只有年轻人搞得定,”开店没有店租成本,总能维持下来的。

2】热心老三墩赶来试菜,有几份好食材就做几份

王姐抱着一本讲三墩风物的书好好研究了几天,再请来酒店大厨朋友当后盾。

这家主打老三墩口味的小店就开起来了。

她没想到,去年疫情趋好时开张,几乎没有做广告,全靠口碑相传,一时间,冒出了好多热情的老三墩。

比如三墩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土粉皮,30年前的菜单上也绝对少不了它。三墩人过节,都要吃点捞粉皮。一般去别人家吃饭,去舅舅家吃饭,都说“去舅舅家捞粉皮啦”。

粉皮要晶莹剔透,加上现炸油渣、豆腐干、笋丝,佐以蒜苗,味道才正。“这个来说下,那个来指导下,我们才敢当招牌端出来。”

王姐说,三墩民间菜系有两个特点:注重食材的鲜嫩,以及口味鲜咸合一。所以三墩人嘴巴刁,鱼新不新鲜,一下吃得出来。

为了这新鲜二字,她从不将就。

时令蔬菜,是王姐向娘家村里的农户现摘现运的。前一段的春笋,还是表姐自家种的。土鸡蛋则是村里吃虫子的土鸡下的蛋,产量有限,一周最多三四斤。用土鸡蛋炒地衣特别鲜美,但是卖完就没有了。

每周,王姐都要去娘家转一圈,运来一后备箱的土食材。

老三墩人也会来帮忙。一个老师傅偶尔会送蚌肉来。因为蚌肉是这儿家喻户晓的一道时令菜,这位师傅也不为生计,就是喜欢,得空去河里摸一点河蚌,直接送到店里来,帮店里敲好。

“我们有就做几份给客人吃,没有就不做了,市场上买的都是人工养的,肉不结实不好吃。”

还有一道大家呼声很高的“猪头糕”,因为一直没找到好的食材,店里就不敢做。

3】真的不怎么赚钱,但是得到很多信任和满足

因为靠谱的老味道,小店总是顾客盈门。老三墩人依旧把同学聚会、春节年夜饭都定在这里。

“但是真的不怎么赚钱,只是养活了员工,再赚了个房租钱。”

王姐当然也知道原因,比如臭豆腐,菜市场上买来一两块钱够了,但她觉得不地道,专门找了三墩兰里一家做了四十多年老师傅的东西,一块豆腐就要5块钱。炒出来味道确实好,最后卖28元一盘。

“今年油涨价了,店里的油都要有牌子的。怎么说呢,乡里乡亲的,就像请家里人来吃饭一样,必须让他们安心。”

有次看到一个老客,好久才来店里,一问说在养病了,王姐就送了一扎温热的玉米汁。

还有一个老先生,国外事业做得很成功,叶落归根回到三墩。有一次受伤住院回来,王姐就给老先生送了一只土鸡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姐感觉,小店一年做下来,得到很多三墩人的信任。她说这种满足感,很开心的。看到中午的同学聚会,很多人一大早就来店里了,在庭院里自在地聊聊天,怀怀旧。这也让她感到放松和快乐。

社区的小姐姐是90后也是三墩人。她说,以前落班了,和同事不知道哪里吃饭,现在就来这里好了。

“这里越来越像个家园了,大家怀念的,也许不止是味道。”王姐说,好在家里不缺钱,也没有高昂的店租成本,小店只要能维持,就会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