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子警察”竟成“逐利执法”利器?

日前,“广东省佛山市一高速路口62万车主违章,总罚款超1.2亿元”一事引发舆论热议。据悉,该处“电子警察”抓拍设备于2020年3月18日启用,启用前已按规定备案并向社会公告。经核查,截至今年4月1日,累计抓拍交通违法行为184373宗。

近年来,引发争议的“天量罚单”抓拍点并不鲜见,不少“电子警察”抓拍点有逐利执法之嫌。

“电子警察”,

从现实来说可增强执法工作效率,

有效解决交警警力不足的问题,

其备受争议的原因

背后不合理的执法处罚。

近年来,电子监控设备的设计、使用规范多次引发热议,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防止滥设滥用“电子警察”。但相关口诛笔伐并未撼动一些地方的“逐利执法”。一来,“奶酪”难动,不到万不得已,既得利益方不太可能主动“割肉”;二来,规范并不明确,目前,有关交通监控设备、执法记录设备究竟该在哪些路段设置、设置多少、多久进行准确度检验,设置使用的标准和程序等,仅有原则性的规定,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也导致现实中“电子警察”的设置多为“一言堂”。 工人日报 林琳

将“电子警察”视为“创收机器”和寻租工具,

背弃了交通处罚的初衷。

罚款扣分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违法者,

从而达到改善交通秩序、

提高交通通行效率、

保障交通参与者人身财产安全的目的。

执法处罚的初衷,是对被执法者的惩戒震慑和教育引导,执法处罚变味“逐利执法”,难以起到应有功能之外,必将引发群众不满,损害政府公信力,违背了执法为民的初衷。 半月谈 孙亮全

出行是重要民生,

不是借机生财的“摇钱树”,

不能异化成创收手段!

交通执法权也需套上“金箍圈”。行政立法应对电子警察设置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尽量落细落实,把执法的频率、效率与大众的体验感结合起来,用制度“箍住”寻租和逐利的冲动。 新华每日电讯 蓝天鸣

“电子警察”应受到有效约束,

滥用乱象不可再继续!

日前,公安部在全国公安交通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为民理念,坚持宽严相济,进一步规范交警执法处罚,严禁过度执法、逐利执法、粗暴执法。要规范合理设置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主动征求社会意见,对设置、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排查整改。

规范设置使用标准,畅通执法监督渠道,

执法理应为民,而非“逐利”!

各地也应以此为契机,问计于民,尽快改善设计不合理、规划不清楚的交通标识,规范设置使用道路交通监控设备的标准,提高道路精细化管理水平,从而解决交通领域的民生痛点,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半月谈 郝娴宇

“电子警察”,

本是为维护道路交通安全通畅、

保障人民群众生活便利而安装。

其成为“逐利执法”利器,

存在不合理的“滥用”时,

却还要求公众遵守,

对不遵守的人还要给予罚款,

这不是正常的管理和执法逻辑。

出行是人之所需,

针对滥用“电子警察”问题,

及时查找原因,

接受社会监督,

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上

才能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事业部

编辑:李杨诗宇

责任编辑:姜玉函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