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每天必须面对四个问题,分别是衣、食、住、行,尤其是食物,谁也不能不吃饭。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百姓的心里,能吃饱饭才是最重要的,如果连饭都吃不上,其他事情都无从谈起。科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在不进食的状态下,最多也就能撑一个星期,甚至更短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史书记载,以前每天并非一日三餐,而是一天两顿饭,一方面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经济相对落后,物质条件自然也就不富足;另一方面,古人睡得比较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太阳下山就休息了。宋朝时期,经济水平提高,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从那时开始,才形成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

提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大部分人都很熟悉,按照地域可划分为八大菜系,比如徽菜、川菜、湘菜、粤菜等,每个菜系的选材和风味各有特色。鲜为人知的是,这些菜系形成的时间并不太久,最多也就几百年,因为一些食材是从国外引进的,例如辣椒、番茄、马铃薯等。不少人就很好奇,古代老百姓平时吃什么呢?

喜欢看古装剧的朋友,可能会抢答这个问题,认为古人喜欢吃牛肉。熟悉《水浒传》的人,也许会有印象,动不动就下馆子,让小二端上来几斤牛肉,然后再来几坛美酒,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让人看得流口水。牛肉真的是古代的家常菜吗?别再被影视剧骗了,如果你穿越到古代,估计三天都撑不住,并非危言耸听,咱们聊一聊具体原因。

孔子曾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是粮食越精致越好,肉类切得越精细越香,类似于现代所说的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或许会有人认为,古代普通家庭也能经常吃肉,毕竟孔圣人都这么讲了。实在不然,孔子并非普通人,至少生活条件相对不错,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而且伙食挺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普通百姓就不一样了,跟孔子没得比,碰到风调雨顺的年月,勉强不饿肚子,偶尔买点荤菜,给家人改善一下伙食。但是,如果遇到天灾人祸,那就比较悲催了,一年半载都未必吃炖肉。更重要的是,即便家境不错,也不能随便吃肉,否则后果自负。因为朝廷对各方面的规定很严格,不是想干啥就能干啥,伙食方面也是如此。

《国语·楚语下》云:“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古代天子可以为所欲为,伙食没有任何限制,牛肉、羊肉、猪肉随便吃,只要天子高兴,弄个豪华套餐也很正常。

比天子第一等级的是各地的诸侯王,他们可以吃牛肉,朝廷大员比诸侯又稍次一点,逢年过节吃点羊肉。士大夫,也就是普通官吏,不能吃牛肉,也不能吃羊肉,吃点猪肉还是被允许的。底层的官吏,连猪肉都不可以吃,想改善生活的话,只能买条鱼炖了吃。普通百姓不必多说,吃点青菜和野菜,别的尽量别想。

由此可见,古代等级森严,作为普通人,有钱也不能任性,想吃牛肉的话,无异于白日做梦。古代没有先进的耕种工具,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既是无法替代的劳动力,也是极为珍贵的劳动工具,犁地种地都离不开牛。正因如此,古代专门有保护牛的律法,律法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

身份显赫的诸侯王,都不能随意杀牛,更别提普通百姓了,以前耕牛的地位,跟现在的大熊猫差不多。另外,还有“庶人无故不食珍”的规定,若非逢年过节、祭祀,山珍海味绝对不能碰,要不然会摊上大事。所以,像《水浒传》这类文学作品里经常描述吃牛肉的场景,显然是虚构的。

假如穿越到明清时期,食物种类还算丰富,至少蔬菜品种很多。但是,你要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连现在常见的蔬菜都没有,只能靠一些野菜填饱肚子。所以,不要太羡慕古人的生活,他们的物质条件无法跟现代相比,我们饿了可以点外卖,大鱼大肉随便吃,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才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