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文凭是我给的,你还不得为我办点事?一些金融企业高管用财富和资源换取文凭,凭借非学术能力来获得学术上的光环(尤其是像复旦大学这类名校的文凭),众多学子寒窗苦读十数载,才能获得的学历,对他们来说却唾手可得。

文 | 陆家嘴小伙伴

来源|陆家嘴小伙伴(ID:ljzfriend)

本文经授权转载

大家知道,这年头在金融圈混,虽然之前要求不高,但随着学历的贬值,没个硕士以上学历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了。(个别大佬除外!)

但是很多大佬之前由于踏入社会较早,学历上不是很给面子,于是各种在职研究生班给了这些老大们很好的装点门面的途径,也是一石二鸟的双赢局面:高校们可以获得不菲的学费收入,大佬们既获得了文凭,又混了圈子。

虽然平时上课可以水,但获取文凭有一道拦路虎,就是最后的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毕竟,不管是否在职,学位论文理论上,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严肃性的。也就是说,学位论文应该是原创的,非抄袭的,才能代表你有资格获取这个学位。

但对于在职的大佬们来说,平时实在太忙了,连吃饭应酬都应付不过来,怎么有时间写论文呢?因此,枪手这个产业,应运而生。

但如果对枪手都吝啬,或者是被黑中介给坑了,给枪手费用太少,这么点钱只能随便抄点对付了。

有人举报称,沪上某著名股份行部门老总,其专业学位论文疑似涉嫌抄袭。经检测,这篇学位论文的查重率高达53.4%。即这篇总字数51293个字的硕士学位论文,竟有过半(27379个字)是抄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来看看举报信:

又到一年毕业季,各大高校开始毕业论文查重了,因2019年“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高校严格了学术论文查重标准,“翟博士”的微博最近又被写论文的毕业生们喷了个底儿朝天。您时常会仗义揭露金融行业的一些乱象,今天也想跟您反映一个金融业学术腐败现象,供您参考。

复旦大学MPA项目获得全国范围内的自主招生权,多年来招录了很多政府官员、体制内企业高管等以在职或全日制形式获取MPA硕士学位,其中不乏社会名流。

作为学者,我在知网上查询下载了其中一位毕业生于2009年所著的复旦大学MPA硕士学位论文《股份制***研究》,经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这篇学位论文的查重率高达53.4%),即这篇总字数51293个字的硕士学位论文,有过半(27379个字)是抄自别人的。单篇最大文字复制比为12.5%!

抄袭的是《中国工商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核心竞争力研究》(发表时间2006年5月,作者范琦,系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按照目前复旦大学MPA教育中心学位论文申请要求,查重率超过10%的学位论文作者,将被直接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Y何许人也?公开资料显示,Y曾任某银行总行零售业务部副总经理,现任某银行总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2009年获得复旦大学MPA硕士学位。

而Y在论文签署页“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最后一页)签字承诺:“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显然违背了诚信。

Y能取得硕士学位,是不是获益于把关不严,是不是因为导师高抬贵手,是不是复旦大学相关学院有意优待,有待进一步调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Y作为银行高管,读书尚且不诚信,写一篇与职业领域高度相关的学位申请论文还严重剽窃抄袭,弄虚作假骗取学位作为个人升迁的“敲门转”,又岂能指望其管理企业、开展业务时能诚信、尽职履责?

金融企业以信用为经营基石,但若不讲诚信、为谋求私利急功近利造假的人,却混成了金融企业高管,谁还敢放心把钱交给金融企业打理?

根据2021年3月15日教育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三条【学术不端处理】:已经获得学位者,在获得该学位过程中,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严重剽窃、伪造、抄袭、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质量不符合标准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学位,收回或者宣布学位证书无效。

中国屡见不鲜的学术不端,终于到了令相关部门狠下心来通过立法形式予以彻底整治的地步;无期限追溯学位获取过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并予以惩处,从此有法可依。

复旦大学官网介绍,复旦大学MPA项目充分利用中国各级政府及其各部门的综合资源,开设公共管理论坛,聘请政府官员为MPA学生开讲中国公共管理实践经险与问题,实现学习与实践、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官员的有机对接。

2019年2月,热搜头条的娱乐圈翟天临学术造假事件,以北京电影学院撤销翟天临博士学位、翟天临退出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收场。广大人民群众痛恨这种学术腐败,因为明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高学历后,又通过学霸人设包装圈粉赚取更多人民币,恶化了学术氛围,损害了教育公平。

而“权学交易”也为官员学历腐败开绿灯,2018年1月26日《半月谈》杂志曾梳理过十八大后党政系统省部级以上落马官员的简历,发现这些落马官员的高学历获取经历具有速成多、跨界多、名校多、疑点多的“四多”特点。

一些金融企业高管也深谙“年龄是个宝,文凭不可少”的升迁之道,年龄不容易改,取得文凭就相对容易些,只要把高校关系打通就行,于是另辟蹊径,弄虚作假取得文凭,将高学历作为更高权力的“敲门砖”。

而金融行业利益和资源相对集中,一些金融企业高管手中掌提了资源分配权,高校也愿意望教育资源与之互换,在招生、考试、毕业各环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你的文凭是我给的,你还不得为我办点事?一些金融企业高管用财富和资源换取文凭,凭借非学术能力来获得学术上的光环(尤其是像复旦大学这类名校的文凭),众多学子寒窗苦读十数载,才能获得的学历,对他们来说却唾手可得。

这种学术腐败,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须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