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4月21日消息,4月20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英文)》在线发表了西安市一名医院检验人员在已接受了两剂COVID-19疫苗后,仍感染新冠病毒的调查报告。原因是她在发病前5天可能暴露于携带有英国变异病毒环境条件中。

该病例属于轻症患者并已于4月9日出院。报告认为,接种新冠疫苗使得患者临床症状较轻、病程短暂、病毒载量较低几乎没有传染性。同时提醒医务人员,即使接种疫苗后,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仍需按规定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3月17日,这名在新冠定点医院隔离区工作的检验人员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她主要工作是在隔离病房采集COVID-19病人的咽喉拭子,在隔离区BSL-2实验室进行血液、尿液和粪便常规检测。在进入隔离区工作之前,她已经接受了两剂新冠疫苗。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该检验人员很可能是在3月12日为2例新冠境外输入(从乌兹别克斯坦回国)病例采集咽拭子时感染。病毒检测证实,3月12日这两名境外人员体内的病毒载量很高,为新冠病毒英国变异株(B.1.1.7)。当天,该检验人员先后为两位患者采集了两个鼻咽拭子和一个口咽拭子,这是一个高风险的操作过程,患者可能会出现打喷嚏或干呕,从而短时间内排出高浓度的新冠病毒。同时,这位检验人员患有慢性鼻炎,习惯用嘴呼吸,这会增加吸入病毒的风险。有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易感性风险更大。

这名检验人员确诊当日体温37.9℃,咳嗽头痛,但没有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临床症状较轻。3月19日,最高体温为37.2℃,咳嗽略有加重,嗅觉轻微下降。3月20日,体温正常,嗅觉有所改善,次日起症状消失。整个病程中她的血氧饱和度处于正常水平,未进行吸氧。4月9日,康复出院。

在她发病后,33名同一医疗小组的同事立即被转移到另一家定点医院进行隔离观察。3月17日至3月19日进行的三次连续qRT-PCR检测均为阴性,无发烧或其他不适。其中30位为完成两剂次疫苗接种的医护人员,新冠抗体呈阳性反应,总抗体平均值为19.77(范围为1.7~150.83),IgG抗体平均值为20.29(范围为3.69~64.33),该检测试剂的测定值<1.0时判定为阴性。而另外3位仅接种了1剂次新冠疫苗的医护人员新冠抗体呈阴性。对医院其他3000多名医护人员及其家属核酸检测均为阴性。

采集了数百个环境样本,包括隔离区医护人员的临时宿舍、宿舍楼内外环境和医院的其他病区内外环境。除该检验人员宿舍样本核酸检测呈阳性外,其余环境标本均为阴性。

报告称在完成新冠疫苗2剂次接种14天后,包括检验人员在内的31名医护人员均呈现血清新冠抗体阳转,特别是该检验人员发病2天后的血清抗体滴度极高,说明疫苗免疫有效。报告也称没有一种疫苗会是100%有效,除了个体差异、疫苗转运接种过程的技术原因外,高危暴露是疫苗保护失败的重要原因。一项新冠疫苗III期临床试验也表明,与普通社区人群相比,新冠疫苗在新冠肺炎病人救治的医护人员保护率较低。从这名检验人员的临床过程来看,该患者症状轻、病程短,这极大可能是得益于新冠疫苗接种。

报告再次提醒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病人临床救治是高危医疗行为,即使接种疫苗后,仍需正确的个人防护和良好的临床操作。良好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及正确的个人防护对于降低医院获得性COVID-19风险至关重要。

报告原文:

http://weekly.chinacdc.cn/en/article/doi/10.46234/ccdcw2021.094

相关新闻

接种新冠疫苗能否避免感染?一年后还需再接种吗?专家释疑

近期,陕西省报告一例已接种疫苗仍感染新冠病毒确诊病例。这引起公众对于新冠疫苗保护效力的关注。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几乎所有人对新冠易感

“接种新冠疫苗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新冠肺炎这种疾病对绝大多数或者对所有公众来说都是易感疾病,对于慢性病人群、老年人的合并重症率非常高,最终可能有一部分人因为重症失去生命。目前全球的病死率超过2%。“要控制这个疾病,关键还是要靠疫苗。要达到足够的人群免疫力,需要绝大多数人都接种疫苗。接种疫苗能够对个体进行有效保护,并降低感染率、重症率和病亡率。”

“当75%到85%的人群具有免疫力后,就会形成免疫屏障。以以色列为例,该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已经接种新冠疫苗,再加上百分之十几的感染者,目前已看到群体免疫的效果。”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世卫组织疫苗研发委员会顾问邵一鸣介绍,新冠疫苗陆续上市后,全球都在推广接种。随着全球高流行区的接种人群建立免疫屏障,新冠肺炎疫情将会呈下降趋势,届时全球必将开放流动。目前,我国有99.9%的人都没有感染过新冠病毒,如果不能通过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在人群中产生免疫屏障,我们现在的疫情防控优势就会转化为劣势。

三类疫苗各有优缺点

目前我国可供使用的疫苗有5款,分别是国药中生北京公司、国药中生武汉公司、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生产的3款灭活疫苗,天津康希诺公司生产的1款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智飞生物公司生产的1款重组蛋白疫苗。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主管部门表示,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只要是国家已经正式附条件批准上市的疫苗,其安全性、有效性都是有一定数据做支撑的,潜在收益或已知收益大于潜在风险或者已知风险。

据介绍,灭活疫苗的主要特点是疫苗成分与天然病毒结构比较接近,通常免疫应答也比较强,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而腺病毒载体疫苗不仅能够诱导很好的中和抗体产生,还能够增强细胞免疫,同时采用一针免疫的免疫程序,对一些特殊的应急人群很方便。而重组蛋白疫苗可通过工程化细胞株进行工业化生产,不需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生产车间,显著降低了疫苗生产成本,具有较强的可及性。专家指出,选择疫苗时,要根据需保护人群的具体情况,结合当地流行病毒的最新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和科学决策。

抗体消退不等于没有保护

病毒感染之后能产生抗体,被动性免疫接种疫苗也会产生抗体。接种新冠疫苗所产生的抗体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

“疫苗的免疫持久性也就是接种后能保护多长时间,到现在没有一个定论,因为最先上市的疫苗接种到现在也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冯录召认为,新冠病毒出现到现在仅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对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如果病毒感染之后或疫苗接种之后免疫持久时间短,我们每隔一年、两年就要重新接种疫苗。当下市场上所有疫苗的保护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部分早期接种新冠疫苗的参与者抗体消失,这意味着他们没有保护了吗?

邵一鸣表示,抗体水平不能绝对代表是否有保护性,因为抗体水平慢慢会消退,但是当病毒再次入侵机体的时候,体内的免疫记忆细胞能够针对病毒迅速做出反应,产生新的抗体。我们评价疫苗的保护性是通过三期临床试验,而不仅仅是中和抗体水平。

“需要提醒公众的是,接种疫苗之后不需要自行检测抗体。”中国疾控中心免疫中心主任医师安志杰介绍,我国只有大型P3实验室和疫苗研发中心可以进行疫苗接种后中和抗体检测,目前临床上提供的抗体检测与疫苗的应答效果无关,仅适用于新冠疾病诊断的辅助检测,自行检测抗体而结果不准确有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困扰。

疫苗保护多数人不发病

邵一鸣表示,接种疫苗有一些副作用是很正常的,有反应,才说明疫苗激活了人体的免疫系统。目前,我们还难以给出各类疫苗中长期的安全性评估数据。从短期看,世卫组织所选择的8、9种疫苗,都没有产生严重的副反应。从目前数据来看,我国已上市的新冠疫苗,对预防重症的保护率非常高,基本都达到了100%。其中灭活疫苗的发热副反应低于5%,是现有疫苗中最低的。辉瑞等mRNA疫苗对轻症的保护率最高,副反应也相对较大。“即使如此,在疫情严重的地区,风险效益比也显示,人们应当去接种疫苗。”

“疫苗的保护不是百分之百,从国外目前已公布的疫苗上市评估结果来看,打完疫苗之后,确实有一小部分人出现保护失败。”王华庆介绍,总的来说,疫苗的作用是让大多数人产生保护力,建立免疫屏障,其预防重症的效果更明显。

“接种过疫苗不意味着能够完全避免出现感染,但发病风险会大大降低。”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认为,由于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持续流行,来自高流行地区的人员或物品入境,仍有导致在境内传播的风险。我国在人群疫苗接种达到较高免疫水平之前,无论是否接种疫苗,在人群聚集的室内或封闭场所,仍然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并遵循各地的具体防控措施要求。(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记者吴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