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河历史悠久,其治理古已有之。温州古代治水,志书记载,始于汉晋。晋太宁元年(323)之前,永瑞塘河已有雏形。温州置郡建城,采用郭璞的筑城治水之策,确定“依山为城,环水为池”,连“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并挖井28口。瑞安也按郭璞筑城治水之策,筑城挖河。

今天小悠想讲的,是带大家看看塘河治水史上的几个关键人物,他们在温州治水期间,还留下了诸多美丽诗篇……

韦庸治水开启温瑞塘河雏形

温州,也曾有一个西湖,在西湖边还曾有一条堤——韦公堤,纪念的是唐朝的“市长”韦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庸治水主题雕塑

唐会昌年间(841—846),时任温州刺史韦庸率领瓯越先民,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他用了四年时间,修坝治水,终于建成湖堤十里。韦庸此举,开启了温瑞塘河的最初形态,开拓三溪河网工程,实现旱涝兼治,达到防洪、灌溉、交通水运综合效益,带动了沿河一带的繁荣与发展。百姓为纪念韦庸治水功绩,命名湖为会昌湖,堤为韦公堤。

韦庸不庸,唐代哪个刺史不是诗人?很多人只听过韦庸治水的故事,却不知他也会写诗。公事之余,他游瑞安瑞鹿山,用罕见的六言绝句赋诗《丫髻岩》“丫髻山头残月,腊岩洞口朝阳。啼鸟唤人归去,此身犹在他乡”。虽然丫髻岩名不见经传,但也是韦庸难得的诗兴大发,留下的墨宝。

沈枢治水留下“百里荷花”美誉

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冬,因南塘年久失修,温州知府沈枢(字持要)遂发民整治。沈枢上任次年,得知前历各知府皆因工程浩大,费用甚巨,不敢动工。沈枢毅然决定抓住机遇,将郡之积蓄全部投入,动用两县劳力,全线分段同时施工,自冬至翌年三月,半年时间全部竣工。东岸挖河堆土为驿道,建成百里石堤,水陆通行,灌溉排涝。至此,温瑞塘河主干河道,北起温州小南门,南至瑞安县东门。同时,温瑞间建成南北驿道。从此,温瑞塘河(南塘河)便得有“南塘驿路,百里荷花”的美誉。

在施工期间,沈枢曾同在家候职的陈傅良等,视察南塘,游赏仙岩,在梅雨潭观音洞前右侧周柄诗刻左上方题名并为其诗碑:《视修南塘反,同陈君举诸贤游梅雨潭》,“登临有余兴,恍若在蓬瀛”道出了仙岩好似在仙境的感觉。

杨蟠好一句“荷花十里香”

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这句诗出自杨蟠的《永嘉》。杨蟠也是塘河治理史上关键人物,他在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任温州知府,因任政府要职和治水,经常会来塘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门日已晚,棹短路何长。赖有风相送,荷花十里香(《后永嘉百咏·南塘》)。杨蟠直接以“南塘”为题赋诗,从此十里荷花就成了南塘和南塘河的代名词。杨蟠在温任职两年,政绩卓著,对温州情有独钟,离任后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温州,“平生忆何处,最忆是温州。……绿觞春送酒,红烛夜行舟”(《去郡后作》)。

杨蟠也曾为塘河上一条有着传奇色彩的古老石桥写过一首诗《咏双莲桥》云:“昨日采莲者,双双桥畔新。旧花今不见,喜见似花人。”杨蟠以满怀喜悦的期待,去描写桥畔采莲新人,让人想起“双莲桥”凄美的爱情故事。

千百年来,瓯越人民为求生存、图发展,前赴后继与自然灾害作顽强抗争。开河修塘,筑埭、建陡、防涝抗旱。在任职温州期间,历史人物为塘河治水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他们也不忘“诗话”温州,让后人回首历史的时候,就能想象诗情画意的塘河……

记者:戴卓蕾

编辑:叶琳

温州古道平台提供下列服务:

国内旅游 户外拓展 景区合作

广告推广 古道建设 航拍视频

联系电话:小王18958781758(同微信)

民宿预订、合作:15167801758(同微信)

【阅读原文】,预订民宿!

你若喜欢,为温州古道点个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