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巨头造车之声此起彼伏,前有小米,后有滴滴,尽管一再否认,这次还是轮到华为。

前几天,极狐阿尔法S发售,虽说是北汽制造,可技术层面完全由华为提供,故而被称为“华为第一车”。

有意思的是,即使这样,这位巨头仍在分析师大会重申自家不造车,只想帮助车企造好车。

按理说,它在汽车零部件方面的技术明明已经相当完整,只差个代工就能直接落地,却非要坚持搞后勤。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背后肯定另有深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车”,迫不得已

众所周知,华为近两年日子不好过,芯片断顿、代工无望、消费业务断崖式下跌、荣耀手机被迫出售,各项业务均不乐观。

这种情况下转行汽车领域,实属迫不得已。

据调研机构Counterpoint发布的2021年度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量数据,华为手机出货量暴跌18%,全球市场占有率仅剩4%,排名第六。老大哥三星、苹果则分别占20%和17%,差距明显。

此前曾有媒体算过,5nm芯片存量预计到今年底就会耗尽,届时必然会重创手机产能,4%的份额都未必保得住,最后沦为“others”,失去中高端市场地位。

更要命的是,米国还在进一步打压,连曾放宽的非5G产品供应许可上月也被收回,这谁受得了。

最近有知情人士透露,华为2021年春季P50系列发布会将再次延期到6月,可见芯片困扰之大。

毫无疑问,另谋生路,是华为目前唯一的选择。

友商纷纷入局,华为坚持说“不”

去年以来,国内科技巨头陆续加入智能汽车赛道,百度、小米、滴滴先后发布造车通告,腾讯、阿里也紧锣密鼓布局车载智能系统。

急于寻找新业务的华为,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万亿级规模的蓝海。

不过,比起其他巨头亲自下海造车,任正非显得清醒很多,对自己定位只是个实力不错的汽车部件供应商而已。

但从本次整个产品链看,华为几乎参与了除制造外的所有环节。若直接找富士康、比亚迪代工,推出自己的品牌汽车根本不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况且,未来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必然会倾向于集中,厂商数量减少,寡头垄断是大势所趋,核心器件供应商将逐渐淡出市场。

因此,即使一再辟谣,外界仍然不太相信“不造车”这一说法。

但有一说一,现阶段华为涉足汽车行业本就无奈,被迫转型之下能用的时间其实不多,只当供应商搞后勤并非是件坏事。

坚持“后勤”,没啥不好

事实上,华为的“不造车”有个期限,那就是3年内,意思懂得都懂。

再看目前这些深度合作项目,无一不能积累到完成整车经验,到时期限一过,说不定又会上演当年放弃寒武纪,采用自研达芬奇NPU的老路。

闷声干大事,厚积薄发,一看就是“老任正非”了。

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后勤资金占用少。

蔚来创始人李斌曾直言,没有200亿别想造车。龙头特斯拉也是亏过十几年,才实现全年盈利。造车,基本能与烧钱直接划等号。

华为方面,据2020年财报数据,截至去年底账上现金流仅352亿元,同比下滑61.5%,是近5年来最低水平,转行目的是找“活路”,而非参与友商的消耗战。

况且,新能源车厂的商业模式是炒概念,然后上市融资,看去年特斯拉和国内造车三剑客的股价多疯狂就懂了。

华为不是上市公司,也不打算IPO,自然不能用这套玩法,安静当个供应商获取喘息机会,不失为更好的选择。

因此,对华为而言,涉足新能源车更像一场突围,毕竟剩下的时间确实太少。

虽然所有人都认为“智能”是趋势,但传统车企转型成功的几乎没有。赛道上的活跃分子特斯拉、蔚来、小鹏和理想都是后进者。

助力传统车企“智能”转型成功,是大蛋糕不假,只是有些硌牙,希望华为能从中啃一块下来吧,不然前路就真不好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