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铁皮人SOOZY。关注潮流资讯的老铁们最近应该都注意到了:骷髅图案最近又红火了起来:曾经的“街头霸王”Supreme 携手纽约艺术家 Clayton Patterson推出了最新的春夏联名系列,以这位艺术家标志性的民族风骷髅图案为主要设计,并以鲜艳的颜色加以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样是滑板品牌出身的Vans上个月也推出了一个“佩斯利”花纹系列,将骷髅图案与佩斯利的树叶标志相糅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级时尚领域,“骷髅”最近同样很有声音。比如人人都爱的Louis Vuitton,前阵子就推出了一款骷髅主题的腕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换做是别的潮流趋势,我可能要形容为它“正在流行”或是“将要流行”;

但唯独骷髅图案,众所周知,千百年来它就一直在流行,从未没落过——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种略带恐怖、象征死亡的元素,骷髅为什么能成为西方的时尚与艺术的宠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西方对于

骷髅的不同看法

甭管西方人对于骷髅究竟推不推崇,反正咱中国人对于骷髅是敬而远之,不信你过年回家穿件带骷髅的衣服或是带个骷髅配饰,你看会不会被家里的老一辈人打断腿,有奖竞猜。

骷髅本身并不吓人,毕竟我们人人脖子上都顶着一个。那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骷髅?理由很简单,因为它象征死亡,而中国人忌讳谈“死”,毕竟我们连节目上说“笑死”、“饿死”这类的词都得给死字打上双引号,可能是真的很怕一不留神笑大劲儿就成相片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宫重阳殿壁画《骷髅叹》

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比咱看得开,其中的代表便是庄子。《庄子·至乐》中有一段《骷髅叹》,讲得是庄子去楚国的路上遇到了一具骷髅,问他生前的死因后枕着骷髅睡去,骷髅在梦里告诉他死后的快乐比人间的劳苦要轻松许多的故事。虽然按照今天的价值观来看这并不算是十分积极向上的思想,但至少说明在庄子那个年代,是有中国人不会谈“死”色变的。

东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写过《髑髅赋》,曹植也写过《髑髅说》,均源自于庄子的《骷髅叹》,借与骷髅对话来讨论自己的生死观。而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佛教传入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历代统治者们以成仙、来世、天国这些概念来描述死后世界的开心愉快,既能规诫百姓现世的行为,又能减弱他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一举两得——当然,全世界的宗教用的也全都是这一套。所以古代中国人不怕骷髅,成骷髅说明已经去极乐世界了,起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代宫廷画师李嵩的《骷髅幻戏图》

这样看来,现代中国人不喜欢骷髅可能还有个原因:因为我们不信宗教,而信科学。谁管你什么死之后能上天堂的鬼话啊,死了既没有魂魄也没有来生,什么都没有了。

如果按照宗教的思维去考虑的话,也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信了一千多年宗教的西方人比我们更加热爱骷髅了。从中世纪开始,骷髅对于西方人来说就是“死亡警示”(Memento Mori)或者“虚妄”(Vanaties)的代名词,看到骷髅你就会想到:记住,你会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汉斯荷尔拜因1533年的《双大使像》,

地面上那个不明所以的东西是一个变形视角的骷髅

反正按照基督教的教义,活着就是罪过,死了反倒轻松,大家看见骷髅就像见到二舅一样亲切:二舅,天堂爽吧,再等我几年,我赎完罪咱爷俩一起爽。

这就不得不提捷克的塞德莱茨教堂了,它更出名的一个称呼叫做“人骨教堂”,跟别的教堂画点骷髅壁画不同,它直接把成百上千的真骷髅作为装饰,据说这些骷髅生前都是在中世纪的战争和黑死病中死去的人们,教徒们来这做礼拜基本等于参观革命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捷克的塞德莱茨教堂

所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骷髅在西方的文化艺术领域一直是以一种死亡警示的象征而存在的,它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要正视自己的死亡。

差点忘了说,东西方的文明人对于骷髅的看法是不同的,但东西方的强盗们对于骷髅的喜爱却是相似的。古代中国周边的游牧民族首领们有将人头骨做成酒具的爱好,十七八世纪的欧洲海盗们也爱在自己的船上挂上一面骷髅旗,你说他们自己玩骷髅好受吗,也不好受,他们只是为了让别人看着更难受,来装作自己很凶残嗜血的样子,大晚上的自己看着也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加勒比海盗:世界尽头》海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骷髅意象在

近现代西方的演变

把时间推到20世纪,来看看骷髅这一意象在近现代西方人心目中的演变。

首先要说的,这一百年里最早玩骷髅、也最有名的,既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神学家,而是纳粹——很多人会误解他们跟海盗一样,因为自己是侵略者,所以用骷髅来加深敌方对于自己的恐惧。

实际上在当时的西方,骷髅符号同样带有精英和顶尖的意思,所以也才有了纳粹的党卫队第三骷髅师,代表最为精锐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卫队骷髅师

同样信奉“骷髅=精英”这一理念的还有一个组织,便是大名鼎鼎的耶鲁大学“骷髅会”,这个精英俱乐部里走出了大小布什两位美国总统以及不计其数的各界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和流行,骷髅图案成了许多摇滚乐爱好者的宠儿——摇滚乐想表现自己突破了Classic Music的传统,而骷髅则干脆连人都不当了,简直绿茶配青梅。

对于摇滚乐来说,骷髅不仅是其视觉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象征着其思想内核:“破除统治的守序思想,撕开社会的善良皮肉表象,露出自然的无情骷髅本质,承认生活认知的有限性,承认人生的虚无性,解开指导思想的束缚,接受混沌自我,自由释放个人的心声”,《滚石》是这么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往后的骷髅爱好者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机车党们了,他们把骷髅印在自己的机车、皮衣和头盔上,可以肯定的是骷髅在他们的眼中不象征死亡,毕竟没人会成天做法自己骑车撞死。机车党们把骷髅图案当作身份的象征,以彰显自己的叛逆个性、特立独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年来的骷髅“重灾区”则是文身,一些人出于和摇滚乐迷和机车党一样的原因,将骷髅文在身上来显示自己的个性与愤世嫉俗,但也有另一些人(尤其是情侣)把骷髅作为见证永恒爱情的符号镌刻于皮肤,表达对于彼此的忠诚,不得不说是一种十分非主流的秀恩爱方式。

所以你也看到了,在西方的这一百多年里,骷髅也从死亡的象征逐渐演变出了精英、自由、反叛、永恒的爱情等更多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骷髅成为

时尚IP

虽然骷髅的文化与艺术历史很长,但它与时尚扯上关系也是最近三十年里的事了,而要论这其中最为出名也最重要的一位“骷髅”时尚大师,便非Alexander McQueen莫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不想去讨论McQueen这位天才有多么伟大,毕竟这不是一时半会能说完的;我也懒得去废话他标志性的“骷髅围巾”究竟掀起了怎样的风潮,这种事大家都看得见——我想聊的是,McQueen为什么会选择骷髅这一意象,或者说骷髅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一个曾以开膛手杰克作为主题、也曾让模特露着股沟走秀的“疯狂”设计师,大家第一反应会认为,他会选择骷髅作为围巾的图案应该是和摇滚乐手、机车党们一样,来表达自己对于主流时尚界的反叛。

我觉得肯定有这方面因素,但又不全是。

要知道,骷髅围巾诞生在2003年,那正是McQueen的事业巅峰之时,GUCCI给了他极大的创作自由,时尚界不再骂他是疯子而奉他为大师,当年他甚至走进了白金汉宫接受英国女王的颁奖,他为什么要反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当我了解到McQueen的童年之后才恍然大悟:对于这个成长在伦敦东区贫民窟、从小遭受校园霸凌甚至被姐夫性侵的孩子来说,眼前的一切成就与繁华让他选择了骷髅作为设计图案,那不是死亡,而是对于未来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以骷髅为标志的时尚品牌大家就更为熟悉了,当年的MASTERMIND JAPAN。无独有偶,对于主理人本间正章来说,骷髅头所象征的也是美好的希冀——

“骷髅头包含的含义是——爱与和平。骷髅是 MMJ 能够走到今天的幸运符,当然我也希望能够成为穿着我们单品的人的幸运符。 另外,也承载着 “到死也别放弃梦想”这样的信念。 这是 Mastermind JAPAN 想要向世人传达的态度,也是我人生的信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是历经千百年,骷髅这一意象也随着文学、音乐、时尚的发展从单纯的死亡象征逐渐演化出精英、自由、反叛、永恒、希望等不同的含义,而在这演变的背后,也是人类对于死亡这一历程认识逐渐加深的过程。

今天之所以聊骷髅这种忌讳,也是因为我最近注意到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中国的00后们已经开始给自己立遗嘱了。前阵子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发布了《2020遗嘱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时遗嘱库中只保存有55位90后的遗嘱,而在2020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至553,最小的遗嘱人只有1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如果是老一辈人看来一定要大骂这些年轻人大逆不道,但我觉得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死亡。

正如我特别喜欢“向死而生”这个词,当你认识到了死亡是早晚都无法避免的一件事之后,才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每一天都活得更有意义——死并不可怕,临死之前回顾自己的一生发现一无所成、碌碌无为,那才是真正的可怕,不是吗。

撰文 / 孙奕然

排版 / 16sis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