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一名自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医生的“张煜医生”,连发两篇文章揭露“肿瘤治疗黑幕”,痛批同行诱骗治疗致患者人财两空,并且呼吁国家早日设立医疗红线。这一事件迅速登上热搜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煜在文章中指出的问题主要有:有医生使用不恰当的化疗药给患者化疗;不恰当使用靶向药;对明确不需要化疗的患者故意夸大病情并采用辅助化疗;摈弃标准治疗方案,采用不恰当的治疗方式;滥用免疫治疗等。导致“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家属花费了常规治疗10倍以上。”张煜称。

张煜的说法自然激起不少同行的反对,很多医生直言,张煜所言的情况的确存在,但只是小部分、个别医生的行为,大部分医生都是专业和医德过硬的,甚至有同行指责他骂他是败类。其后,“张煜医生”自称迫于压力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将文章删除。

客观地说,现实中,张煜说的情况究竟比例有多少,是无法统计的。事实上,恶性肿瘤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在标准治疗方案中受益的,“治疗过度”和“治疗不足”问题一直存在在临床中。有医生的原因,也有患者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

医生对恶性肿瘤的治疗不规范

目前,临床已有多个肿瘤诊疗指南,覆盖了绝大部分肿瘤,但是指南只能是学术上的参考,并没有法律效力。因此:

一些医生学习不足,知识更新较慢,往往根据个人经验采取不规范治疗,引起患者“治疗过度”,或采用的治疗方案过时甚至无效。这种情况在非三甲、非专科比较多见。

一些肿瘤外科医生为了追求根治,盲目扩大肿瘤切除范围,带来不必要的损伤;也有一些外科医生技术欠佳,导致肿瘤残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非肿瘤专科(如外科)为了创收,术后不转科,也进行化疗,但又对正规化疗方案经验不足,导致治疗不当。

患者作为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无法判断,往往只能选择相信医生而难以了解到治疗错误。

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的干扰

不少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和家属,往往过分注重根治,常常强烈要求进行放、化疗,扩大手术切除范围。在医患矛盾激烈的当下,医生为了避免矛盾和纠纷,大都会满足患者的需求。

有些患者喜欢寻求“偏方”、“秘方”来治疗,放弃正规治疗,从而导致延误病情。

为了强行延长患者生命,相当多的晚期癌症患者仍然被无休止地手术、放疗、化疗……不仅劳民伤财,还增加了病人的痛苦。

医疗体制不完善

用药、检查等医疗行为与医生的利益挂钩,某些医生会在在利益驱使下“过度治疗”。

医疗保险、公费医疗虽然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不少患者往往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态,导致“过度治疗”。

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缺医少药,落后地区、经济条件差的患者往往得不到合理的治疗。

医学技术被滥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医学技术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被过度使用。例如被赋予厚望的靶向药物,其实最多只能延长晚期肿瘤患者3~4个月的生存期,却要付出数十万人民币的高昂代价,如果盲目使用,就会大大增加了医疗支出,导致“人生最后一个月,花掉一生积蓄”的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1、作为医生,应该依法行医、科学行医,孜孜不倦终身学习,拓宽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和规范恶性肿瘤的治疗,做到“量体裁衣”的个体化治疗。无论是“治疗过度”还是“治疗不足”,不仅伤害了患者,也对医生职业的尊严和信任造成了重创。

2、完善医疗体制,医院以及医生个人都应避免利益驱动,而要把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卫生机构要加强对违规违纪人员的处罚力度,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在关注到张煜医生反映的“肿瘤治疗黑幕”后,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对有关情况和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表示相关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3、作为普罗大众,应积极学习相关医学知识,普及肿瘤预防及治疗常识,树立理性、健康的医疗消费观念,避免其走上肿瘤“过度治疗”的误区。

面对恶性肿瘤,患者及家属应冷静下来认真考虑。任何一种疗法、药物的应用都有适应证。有的疾病治愈不了,只能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治疗的目的是控制和减小癌症对生命的危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命质量,而不是得了癌症一定要斩草除根,即便赔上“老本”也在所不惜。

对于多数晚期癌症患者,既然是不可治愈的,那么治疗的目的就是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延长生存时间。如果对病人进行“积极过头”的过度治疗,让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无必要地开上一刀,或反复实行治疗作用不大而损害更大的化疗,在病人短暂的最后时光再增加痛苦,才是不人道的做法。

癌症难治是不争的事实,若过度开展攻击性治疗,一味攻击杀灭癌细胞,追求肿瘤的完全消退是不现实的。患者还可能难以承受毒副反应,缩短生存时间。

把癌症当做一种慢性病,让癌症患者与癌“和平共处”,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认可,或许是未来癌症治疗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