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提倡见义勇为行为,毕竟当别人遇到危险,需要帮助时,你的主动作为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

见义勇为的少年

赖宁,提起这个名字,或许有的人还记得有的人已经忘了。这也难怪,当初他的事迹被纳入课本当中,而如今在课本上却很难再看到他的影子。

1988年,那时的赖宁只有15岁,正在上初二。原本他可以拥有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活,然而3月13日下午发生了一起山火,让他的命运从此改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赖宁家距离石棉县海子山没多远,那天下午,他像往常一样做完作业后,本来打算下楼走走转转,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然而他刚下楼便看到了不远处的海子山山火肆虐,风助火势,一发不可收拾。

看到这一幕, 年仅15岁的赖宁凭借着内心的责任感,没有多想,便叫上几个小伙伴朝着山上冲去,他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控制住火势的蔓延。

因为赖宁在当地生活了多年,他清楚地知道在海子山附近有一座油库,还有卫星电视转播台,居民楼等。

如果让火势肆意蔓延,那么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明知道这次行动充满了危险,但是他却毫不畏惧,与小伙伴一同扑灭着山火。

随着山火的肆虐,当地消防队员也及时赶往火灾现场。当专业力量抵达后,考虑到赖宁及其小伙伴仍是几个孩子,让他们参与火灾扑救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于是他们便被护送下了山。

但是赖宁怎么也不愿意当一名旁观者,他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些什么,于是趁着消防队员没注意,又悄悄溜上了山,加入到扑灭山火的队伍中,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协助大家控制着火势。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如猛虎般的山火终于顺利扑灭。消防队员的脸庞上露出了疲惫,这场大火让他们费了不少心神。

原本大家以为这件事能就此圆满结束时,谁也没想到赖宁在扑救山火的时候被大火给吞灭,最终永远地留在了海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场山火,赖宁原本可以当一名旁观者,当他高度的责任感告诉他,不能坐以待毙,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哪怕是面临着山火这样的威胁,他也没有意思胆怯。

他知道火灾如果失控意味着什么,他也知道他的坚持是为了守护什么,虽然最终他不幸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精神却值得我们敬佩。

名字从教科书消失,照片从校园摘下

赖宁的事迹被传开后,大家纷纷对其表示敬佩和感动,与此同时,他也被评为“英雄少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等称号。

而且当时全国掀起了一股向赖宁学习的风潮,不论是我们熟悉的教科书,还是学校的走廊、广场中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而他的故事也在人群中广为流传。

然而比较无奈的是,近些年,关于他的事迹开始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人并不支持他的见义勇为行为,认为他尚未成年,不应当面冒着风险去做那样的事,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也正是因为这方面的言论,让赖宁逐步从教科书中消失,而他的照片也逐渐从校园中摘下。

所以对于那些“10后”、“20后”的孩子们,他们是否还能从课本中看到赖宁,是否还能知道赖宁的事迹,将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结语

对于这样的处置方式,感觉有些“一刀切”了。虽然站在事发后的角度,我们看待问题能够更加理性,能够得出看似最优的解决方案。

然而当我们身临其境,面对着那样的危机时,作为一名责任心强的人,做出那样的举动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为了给孩子更加“正确”的引导,我们确实可以将相关情况告知给成年人,而自己在一旁看着就好。

但是这并不能直接否定赖宁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

毕竟那种为了保护国家财产,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的牺牲更加值得我们敬佩,虽然他还是一个孩子,但即便他已经成年,我想他也会义无反顾。

所以,在我看来,赖宁的事迹应该可以继续留存在课本上,只是在让孩子们学习他的事迹和精神的同时,提出更优的解决办法,让孩子不忘英雄事迹,也不做冲动之事,切实保护自身安全。

大家认为“将赖宁名字从教科书消失,照片从校园摘下”这种做法合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