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助推技术的,永远是商业

作者 | 创造一下

编辑 | Momo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北风其喈,雨雪其霏”。

大概意思是,北风凛冽的时候,很可能会雨雪纷飞,如果北风呼啸不停,雨雪也更加猛烈。这是《诗经·邶风·北风》中的经验之谈,也是中国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天气预测报告之一。

事实上,靠人力来观测天象的方法,从先秦开始一直沿用了上千年,经验的不断积累,帮助后人对天气变化有了更好的感知,有了二十四节气和地方农谚等“预测系统”。但受限于技术,中国农民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法则,气候和天气变化时刻威胁着生产与生活。

如果把中国农耕历史看做一副长卷,观天而作是其中不变的主旋律,而在卫星等技术下孕生的气象遥感体系,突破了古人的认知桎梏,让种植者从“看天吃饭”转为“知天而作”的新时代。

卫星照进农田

传统的卫星包括通信、导航、遥感、科研四大方向,其中遥感卫星给农业生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比如,卫星遥感影像可以轻松对地面作物反射波段的光比进行识别,由此可以判断出作物的整体健康情况。

佳格天地就是一家依靠卫星遥感等技术,提供大数据服务的公司。其CEO张弓此前是美国NASA科学家,在气象和卫星数据分析方面有十余年的工作经验。

2010年左右,张弓就在美国看到了空间数据在农业生产领域的价值,这让他不禁思考该技术在中国的可能性,能不能帮助中国农业完成一场变革?

2015年中旬,张弓和几个联合创始人一起回国考察,他们发现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接近尾声,大量劳工进城打工的状态下,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就交给了规模化生产。可是和美国广袤的平坦农地相反的是,中国的耕作环境非常复杂,耕种地块不但分散,还有强区域化特征,两块相邻几公里的农地,在土壤类型、昼夜温差等方面就有显著差别,导致可适合种植的种类都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美国大放异彩的大型机械设备使用条件受限,推动中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的核心就不是规模本身,而是如何在单位面积上提高效率,实现降本增效。

张弓他们惊喜地发现,借助于卫星的“上帝视角”,不但可以很好地覆盖中国不同的耕地类型,还可以结合现有的地面物联网设备,综合不同维度的数据生成算法,为不同农地提供预测。

2015年10月,佳格天地落户北京,公司第一个切入点是农情监测,通过卫星和气象大数据分析,来预测浇水、播种的适宜时间,并避免天气原因造成的作物损失。

比如在灌溉预测上,佳格天地通过卫星来观测不同地块上的植物生长状态,计算出作物实际的需水量,并结合当地气象模型给出未来降水预估,最终为每个地块提供定制的灌溉方案,避免此前大水漫灌的粗放经营。

通过历史数据收集和病虫害关系学习,佳格天地的系统还可以对一年中气温、湿度等气象和环境元素的变化进行监测,对病虫害的分布和周期给出提前预警。

另一个例子是农忙时间,在农作物收获期,往往需要临时调配人力和设备,由于判断的依据主要靠经验,便经常出现资源冗余或缺失的情况,而佳格天地可以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的成熟度和预期产量,指导农民进行更高效的人机调配。

回溯公司的成长过程,张弓表示技术进步是关键,过去遥感卫星的成像分辨率很低,一个像素点落实在地面上,就是一公里乘一公里的网格,对于中国地块小,破碎化的农地来说,数据的颗粒度太大。在技术进步后,分辨率从公里的尺度,缩小到了几十米的精度,让佳格天地可以把相关的数据落到每一亩地上,这才满足了中国的实际需求。

从科学家到CEO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与气象学学士、北京大学地理学硕士、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生态学博士,NASA数据科学家。张弓一直有着深厚的科学和技术底蕴,他承认道,自己在创业初期只是看到了技术的趋势,对于如何做产品,如何做商业化上还是门外汉。

早期,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人,张弓追求的是科学的绝对性和技术上的领先,这让公司做了一些拍脑袋的决定,走了一些弯路。

后来张弓发现,技术的发展其实是要通过应用去不断打磨升级的,需要一步一步去搭建,而商业在其中是催化剂的作用,“如果能实现技术在商业里的广泛应用,商业的需求就会反向推动技术,互相牵引,形成正反馈,这样才能回到我们技术改变世界的初衷。”

在思维习惯的转变下,张弓终于走出了科学家的执着,开始站在一个CEO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认识到想提升自己的商业敏锐性,就要真正地了解市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做的核心是提升自己的感知力,真正扎到客户堆里,去了解用户的工作,做各种实地调查和体验,不再是天天看我研发这边怎么样,而是依据客户的需求去打磨相应的技术。”

也是在思维转变下,张弓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管理者,利用好团队的力量,弥补自己在商业和市场上的短板,不断寻找有前端嗅觉能力的人,寻找能把客户需求做转化的人,培养能把技术迅速应用于需求端的人才。

在服务了大小客户后,佳格天地也发现了更多的商业需求点,开始踏入农业金融领域。·

我国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保险大国,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对于农地和农作物的验标和判定非常复杂。一辆车发生事故后,整车的损坏程度和维修费用一目了然,跟车险不同,农作物定损是非标品,例如同样是土豆农地,南方和北方在土壤、降水、品种上完全不一样,风险状况也迥然不同。保险公司需要派人员下乡现场丈量,亲自采样,通过统计学,用有限数据来进行全地的灾害评估,这不但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还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有时甚至无法把地块和农户进行正确匹配。

卫星遥感获得的数据则非常直观,可以对农户的所属地和保障范围进行清晰判定,同时,金融公司也能基于农地面积、历史产量、土地等级等数据,来决定给农户提供多少贷款,做到更好的风控。

佳格天地最新的商业应用是建筑物识别,利用卫星数据或航空遥感拍摄的照片,对地面建筑物进行绘制、分类和整理,帮助政府机构进行土地管理工作和灾害善后。

佳格天地“高绘”AI 算法对于房屋边界的提取效果

传统测绘都是在照片上进行肉眼判断后,人工识别勾画建筑群,整个过程低效而耗时。佳格天地通过自研的深度学习算法,可以自动对建筑进行标定,在几小时内完成一个人工团队几星期的工作量。

卫星遥感可以做很多事情,张弓表示,佳格进行赛道选择时,禀从的逻辑是数据在一个业务里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

在农情监测中,数据的作用是发现空间的差异性和时间的变化,保险的数据是对基础保险标的(农作物、农田)的监测,建筑的高空数据在做国土资源管理时,比城市规划蓝图和土地征用信息更加有及时性和完整性。

“表面上看我们业务很广,但实际上我们始终都是围绕着空间数据去做文章,底层的逻辑是一致的,所有的业务都是我们数据底座上的自然延伸。”

佳格天地能够同时处理中国和国际上数百颗卫星数据,包括中国的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风云系列、吉林一号等,掌握全球30年的植被动态信息、东亚内50年的农业气象数据,还接入了有人机\无人机航拍影像、物联网信息、气象数据等多个数据接口。作为数据应用公司,佳格天地的数据来源其实并不具备独占性,其中一部分信息来自公共卫星,另一部分则是购买了商用卫星的数据使用权。

“我们把多维度的数据融合分析,得到自己的一套数据体系和算法“,张弓表示数据获取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利用数据做好自己的服务体系,”我们和各类客户都有深度的合作,比如在农业上,我们不会直接给农民土壤含水量的数据表格,而是把数据翻译成他们能听懂的语音,告诉他到底应该怎么办。别的公司可以接入数据,但服务体系和信任要花数年才能建成。”

在张弓看来,数据和技术只是工具,怎么解决客户具体需求,提供真正有效的服务,才是一个大数据公司自我判定的标准。

在电气革命时代,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产生的电力是基础资源,把资源做汇集,形成一个网络平台,再分发给不同的用电设备(应用层)。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以AI、云服务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很多人都把数据比喻成新时代的“基础资源”。

空间数据也是基础资源的一部分,张弓解释说:“在产生资源的设备方面(卫星、无人机等),我们做的并不差,中国在卫星相关的基础建设上是很齐全的,从硬件到软件都可以做到独立自主,我们在其他领域还有一些被卡脖子的地方,但这个领域不是。”

张弓认为,在空间数据领域,中国目前的问题是数据融合平台的缺失,是应用层的厚度不够。佳格天地希望借助先发优势,把更多的数据整合成平台,帮助后来者更好地利用数据资源,他说:“我们从来对护城河没什么感知,我们希望给后来者提供便利,大家共同推进商业的落地,帮助前端的技术能够更快更广的应用,最后反向促成技术的迭代和升级,这是我作为技术人的初衷,也是佳格天地的责任。”

|相关推荐|

5年5轮融资背后,威胁情报领军企业微步在线成长逻辑 侯杰超:实现客户价值传递是To B创业者取胜之匙智加科技:让自动驾驶的轮子转起来
中国VC黄金时代褪去,投资人依然在“玩儿火” 升哲科技:挽救127个生命,物联网公司“智慧”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