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鲁豫和马薇薇开启了一场对谈。

两个40+、50+又阅历丰富的女人,谈论起了人际冲突的问题。

马薇薇问鲁豫:“你在情感管理上,会是一个自律的人吗?”

鲁豫回忆了自己唯一一次接近情绪爆发的经历。

在跨越千禧年的时候,他们一行工作人员在中东边境,接受海关的反复盘查。

耐心逐渐被消耗,又担心天黑路不好走,鲁豫一下就被激怒了,向对方放狠话说:

“我们有多少人,多少辆车,多少行李,如果今天不一样一样查的话,咱们谁也别想走。”

后来对方的态度也缓和了下来,说:不用查了,你们走吧。

她上车后却放声大哭,因为不喜欢那样的自己,她先天特别不喜欢对抗。

马薇薇也感同身受地说:“我不想成为那种喜欢跟人起冲突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鲁豫也意识到 :“不喜欢和人起冲突,其实并不好。”

她若有所思地补充道:“你现在回过头去想的话,你会发现你人生中很多,现在困扰你的问题,可能最初的那个缘起,就是你在该去直面冲突的时候,你没有。

这场对话让人惊讶,又引人深思。

观众们可能没想到,连平时能言善辩、性格强势的主持人、辩手,都说自己不喜欢对抗和冲突。

即使被环境逼迫到情绪失控,事后也会愧疚、懊悔,无法接受那个剑拔弩张的自己。

询问身边的人,发现害怕冲突的人不在少数,有人担心破坏关系,有人想避免麻烦,有人对冲突充满恐惧。

为什么大多数的我们,明明知道回避冲突不好,却依然难以克服呢?

我们在害怕什么?

其实,我们害怕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面对冲突时的感受。比如,恐惧,愤怒、不安全感……

这些因冲突带来的噩梦,曾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因为害怕重复体验这些负面的感受,就极力避免冲突或者干脆放弃冲突。

你决定退回自己安全稳定的小世界,但同时也就放弃了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的机会。

因为人是在不断交往、试探中,增进了解,厘清边界的。

害怕并回避对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自我价值和想象,并减少焦虑等消极情绪。

但如果遇到事情,通通僵化地采用回避压抑的自我防御机制,内心也很难真正感受到亲密和安全。

我们不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不重要,成为经常用主动妥协、牺牲的方式来与他人建立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过去冲突模式的迁移。

马薇薇曾在访谈中,非常排斥谈论自己的原生家庭。

4岁前,她一直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当回到父母身边时,因为和他们不熟,她本能地想要去讨好他们。

由于内心的长久疏离,她并没有与父母建立正常的爱和归属感,不对他人抱有眷恋和期待,总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内在情感的缺失,让辩论场上凌厉剽悍的马薇薇,在感情世界中异常卑微。

她网恋被骗很多钱,且有过两次失败的婚姻,但每次离婚都会把大把的金钱留给对方,自己几乎净身出户。

有人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马薇薇回答说,毕竟以前两个人好过,分开了就不要因为钱再争吵了,她不希望别人因为钱的事情去评价她,这是她最后的体面和尊严。

为了避免争吵,担心别人的评价,她主动放弃和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对方。

自卑又低自尊的人,容易沉浸在“我是好人”的自我感动中。但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内心又会很脆弱,也会委屈地质问“凭什么”。

她们擅长做很多讨好他人的事情,唯独放弃了尊重自己的感受。

她们不知不觉地舍去了真正的自我,活在了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中。

就算她展现出来的形象是“女魔头”,内心依然是个“纸老虎”。面对冲突,她不敢爆发出来。

面对冲突了,会怎么样?

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别人讨厌,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你只需要伪装自己,去妥协去放弃就可以了。

但习惯这种不对等关系的人,很容易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崩溃,最后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结束一段关系。

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又名:凪的新生活)中,28岁的女主大岛凪,无论在职场还是恋爱中,都是压抑自己、讨好他人的角色。

这与她有一个控制型的母亲有关。

小时候,凪不喜欢吃玉米,母亲就直接把玉米倒进了垃圾桶,告诉她再也不用吃了。

还说玉米是花费心思种出来的,但都被凪害死了。

为了讨好妈妈,也为了弥补内疚,从此她装作很爱吃玉米的样子。

长大后,母亲还会在一切场合贬低和羞辱自己的女儿:考上大学只是运气好,辞职了就一无是处。

母亲擅长用制造内疚感和负罪感的方式,表达对凪的需要,并让女儿听从自己的安排。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凪,一直活在惶恐不安和小心翼翼当中,努力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

男友喜欢直发女生,她就每天早起拉直自己的自然卷;为了省钱自带便当,却为了合群答应同事的聚餐。

当费尽心思讨好他人,得到的却是同事的议论、男友的嫌弃时,她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

她决定辞职、分手,过上断舍离的生活,切断之前的联系,与新环境建立平等自由的关系。

她在这个过程中,与朋友一起开创事业,重建了自我价值,才有了向母亲表达不满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中说:“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人想要克服冲突时的恐惧,就要学会与父母对峙。

虽然可能会内疚、自责,但这是你心理成熟的重要一关,也是最能赋予你力量的事情。

苏珊博士在《原生家庭》中谈到: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报复他们、惩罚他们、让他们收敛、向他们发泄你的愤怒、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

与父母对峙的目的是为了:直面他们、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为你们此后的关系定位。

再次见面时,母亲依旧嘲讽她说:“不管我让你学什么,你都做不出任何成绩,也从来没满足过我的期待,一次都没有”。

这次,凪没有退缩,而是温和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我一直很讨厌妈妈。你让我产生罪恶感,逼我听你的话,在外面装好人,期待我做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这些地方我都很讨厌。 对不起,我不能为了你而活,你自己想办法活下去吧,我也会为自己而活的!”

当你有了承担失去关系的力量,不过度为伤害对方感到愧疚时,就有了“被讨厌的勇气”。

想要自由,就要选择不惧招人讨厌、不为他人而活,只为自己而活的道路。

不要因为害怕他人在你的情感爆发中受伤,其实他们也要在你的愤怒中学会成长。

如何才能不害怕与人发生冲突?

如果想要自由安全地活在世界上,害怕与人发生冲突和对抗,就会成为一种阻碍。因为内心始终有压力,缺乏安全感。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我们既要有与人为善的习惯,更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首先,接纳冲突是关系中的常态。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内心追求,都有所不同。观念上有分歧,行为上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时候,冲突的产生很多时候不是出于敌意,而是因为立场、文化、认知的不同。

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冲突相处,而不是彻底消灭它。

只有先把冲突正常化,才能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去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深刻觉察我们内心的冲突。

卡伦·霍妮曾提出,我们内心的冲突,其实是来源于人际关系的紊乱和失调。

想要化解自己内心的冲突,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自己,清楚冲突发生时的情绪是怎样产生的,是否和过去的模式有关?

你可以问自己:冲突发生时,我为什么感到紧张、恐惧、害怕?

仅仅因为对方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吗?还是那些场景,引发了某种糟糕记忆?

深刻觉察后,就会发现:那些负面的感受,都是源于自己未被满足的需要,未被处理的创伤。

最后,改变应对冲突的模式。

俞飞鸿曾在《十三邀》中说,自己很难表达愤怒,也不会说“不”。

这与她从小的家庭环境有关:生活极度规范化,父亲的话永远是对的。在这种环境下,她变得不懂也不敢表达自己,更不会暴露自己的不满情绪。

一旦表达愤怒,还会担心这样的自己是不是变得刻薄了。

后来,她学会了如何表达愤怒,并且掌握了情绪的自由度。

她认为,表达愤怒和不轻易表达愤怒是两回事,在合适的时机表达愤怒,是尊重自己感受的表现。

张德芬老师说:“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够有爱的资源给予别人,才有可能帮助别人过得更好。”

一个懂得取悦自己,允许情绪自由流动的人,才能够在相处中,让他人感受到自由和愉悦。

来源:张德芬空间 ID:tefenchangpublic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

人类幼崽的模仿能力有多强?你根本意想不到,哈哈哈哈哈

拼了命赢球,只挂了半天热搜…是她不配吗?

冷门!好逛!人少!景美!原来上海还藏着这些不为人知的惊喜

喜欢就给我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