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新天地20周年,我几乎每篇关于该项目的推文都会提及这个里程碑时间点。直到4月18日,XINTIANDI新天地与《商业周刊/中文版》在上海新天地朗廷酒店联合打造了一场高规格的未来城市论坛,才正式拉开20周年庆典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天同步释出一段1分半名为《一“廿”间 ,“新”相连》的官方宣传片,以穿越的手法、赛博朋克风的植入,来描绘新天地的三个20年,这也是上海新天地在筹建时就贯穿始终的关键理念——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

周日的论坛,我有幸现场学习, 来自经济学、互联网、建筑设计、艺术、时尚等各领域的专家畅谈了各自对于“未来城市”的理念、观点。虽然各抒己见,但价值观融会贯通。

1、我们有过去的经验,生活在现在,但时刻都在思考未来。未来的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颠覆,一是以人为本地进行构造,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甲乙方,各方都是基于对“人”的尊重,共同完成一份事业;二是不管商业还是城市发展都是线性的,“可持续发展”而非追求短期利益让细水流长成为可能,反面例子是(过气)网红。

2、具体到项目,上海新天地在3月开启的“THE GREEN AND……”主题活动倡导了“可持续”与时尚的结合,此理念也将会更多地与上海新天地今后的各种举措结合,努力在商业内容运营上“面向未来”。

3、论坛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点——瑞安房地产是上海最大的私营商业物业业主及管理者,拥有172万方办公楼和商业物业。首先达到这一成就实属不易,在下文中你能感受到其虽然起步晚但深耕上海市场的心态。同时就“城市更新”这个话题来看,上海新天地以及瑞安集团旗下类似创智天地等多元化复合型作品让其成为最配得上这四个字的主流商业地产开发商之一。因此往往聊起上海新天地,话题就能延展到更多维度。上海新天地因商业项目而成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但正因为其做的远不止是商业内容,才让这些拥有了逻辑闭环。

在我涉足的商业领域,同样颇有感悟,尤其是在前段时间读完《新天地 非常道》后,其中上海新天地建成中蕴含的那种要做面向未来的项目,但又以尊重传统为先的精神令我印象深刻。

“未来”还会为大家带来关于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的前瞻、新天地时尚 II 的调整报告等各种相关进展,但在此之前想先“温故而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新天地2001年对外亮相,我2006年才入行而且做的还是百货商场,对上海新天地这样更偏重于体验的商业地产项目关注甚少,直到2016年底这个公众号有了第一回商业合作后,才陆续开始深度关注起各种类型、形式的商业体。

即使至今已经和上海新天地有过不少合作案例,但今年看完《新天地 非常道》,了解了项目建成的各种幕后故事,才对上海新天地有了几乎全新的认知,一个大大的“RESPECT”溢于言表。可怕的是,了解得越多,就越是觉得自己并没有资格多做评论。

因此在上海新天地20周年之际,在探讨“未来”之时,让更擅长对案例进行认知、评述、分享的我有点难以入手。

上海新天地的未来会怎样?如文头所述之后陆续会有很多相关内容出街,本文,想先做一个承上启下,为我关于上海新天地的推文做一次“补完”,而这些启发,都是来源于《新天地 非常道》这本书。

1、新天地广场

这是我与上海新天地的第一个合作项目,但在2018年商场改造完成后洋洋洒洒发表了上面那篇万字长文时,我甚至没意识到商场所在的瑞安广场早于新天地石库门片区先落成,否则可以再上一些价值。

现在回想分明是2016年太平洋百货20年租约到期先闭店,而上海新天地今年才迎来20周年大庆,怪我当年没有大局观。

《新天地 非常道》书中有一章节写到,当时淮海中路正借修地铁一号线之势建设东段中央商务区,港资开发商纷纷拿地,包括有新鸿基(中环广场)、新世界(K11)、九龙仓(大上海时代广场)等项目,如今来看各个都是能打的大牛,上海作为一线城市对于港资开发商的引入确实走在前列。

当时刚起步的瑞安集团则是有点无心插柳地拿到了淮海中路黄陂南路地铁上盖这块黄金点位的开发权(业主“九海利盟”缺少资金,瑞安集团需要地皮,因此一拍即合),而前提条件是在当时楼市前景不明、其他开发商按兵不动的情况下能“带头建楼”,形成先发效应,光是这点也足以让人respect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瑞安集团也没有鲁莽为之,而是找到了市场需求切入点,打造了这座高品质甲级写字楼。去年我和瑞安广场负责办公楼的朋友也有过合作,看到他们在这个20余年的老建筑中玩出花,在内容上焕发光彩,同时大堂、电梯厅等硬件的翻新升级也让其丝毫不显老态。

其商业部分新天地广场似乎注定需要承载一些特殊的使命——作为淮海中路沿街门面担当、需面对列强竞争,却也与核心点位石库门片区有两街之隔,既是整个上海新天地的“牵头”,又如同石库门片区的“僚机”,扮演着多重角色。

如今焕新开业的新天地广场实际“年龄”才3岁,对于20年的上海新天地而言实属新生儿,在整个片区商业的发展长河中,3年太短,未来会有更多可能性,事实上第一轮大调整已经在路上,此前我有发过《新天地广场 2.0 loading……》一文,相信3.0、4.0也依旧会到来,拭目以待。

2、一盘大棋

2019年,同样是改造项目的新天地时尚 I 开启招商发布会后,我煞有其事地写了一篇《上海新天地战略升级,聊一聊这盘大棋》,借助原“南里商场”改名为“新天地时尚 I ”的契机,为大家分享了一下上海新天地整个片区的规划,这也是我第一次疏理了该项目的整体结构。至此之后,下面这张平面图反复出镜,以强化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一认知,作为一名商业人而言,不说晚了20年嘛,10年至少是有的。依稀记得大概五六年前,在和一位品牌朋友聊起湖滨道时,朋友并不知道其是上海新天地的组成部分,更不用说在很多外地同行眼中,上海新天地≈石库门片区。

我们到底要不要对上海新天地的“势力范围”一清二楚?在读完《新天地 非常道》后,我觉得这件事已不重要,上海新天地的“模糊性”来源于两个因素。

一是政府对于瑞安集团的信任(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上文提到的建造瑞安广场时所体现的能力和诚意),才会把如此大片地块交付给其进行开发管理,与其说上海新天地做的是一个地产项目,不如说这是一个由有情怀的优质开发商做的“城市再建”工程。在这样一个大片区中,消费者几乎无法一次逛全,因此我相信每个人对上海新天地有独有的理解和感性认知,它没法被定义。

另一方面,上海新天地的设计不设入口,或者说是“无边界”,不论是一个街区还是几个街区,我们始终行走于城市中。下图是《新天地 非常道》中对于石库门片区入口的描述——没有门、没有围墙,一个永远开着门的街区,一张总是微笑的脸。

如今COVA位置被TOM FORD取代,星巴克也升级为了星巴克咖啡酒坊,但入口不设边界始终未变。

再举个最直观的例子,上海新天地为了营造人文氛围,和政府共同协力花了巨大的成本修建了太平桥人工湖。过往20年,当我们在湖边行走小憩,实际已经位于上海新天地的片区,但我们大多不会在意它是属于上海新天地还是政府,它属于每一位市民和消费者,“无私”地没有为自己设定任何标签。

如今再来看这一盘大棋,我当然又有了更新的认知——对于行业端,我们作为专业素养,理应对上海新天地有清晰的了解,但如果转换为消费者角度,则更适合以“慢生活”的心态来感受上海新天地所带来的无边界感,它连接到的是城市更广阔的领域。如《新天地 非常道》中所述,上海新天地是希望大家身处其中,会觉得时间慢了下来,感到轻松。

由于配合中共“一大”旧址扩建,太平桥人工湖及绿地景观在之前已经有段时间未能对公开放。不久的将来,该片区即将整体完成升级改造工作,届时焕新亮相后如果能想看商场那样挖掘出看点,我可能会分享一篇关于社区规划或城市更新方向的内容,具体看完再聊,下图是调整前的模样,可留存。

另未来随着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的建成,最初计划的版图也会更加完善,这盘大棋依旧在继续,我不久后会为大家带来该项目的最新动向。

3、历久弥新

说回到新天地的核心区域石库门片区,我给予其近两年的调整写过一篇《年近20的新天地“自我突破”停不下来》,继续惭愧。由于我此前一直是作为消费者来逛该区域,因此也从未对石库门区域的具体范围、动线规划有过梳理分析。这还是有关于我上一趴提到的无边界感,所以这一趴就不赘述了。

通过平面图的学习也终于完善认知,除了在推文中分享了关于项目调整的核心内容,描述了其如何在不缩减餐饮选择的情况下增加零售业态,体现不断求新求突破的冒险心态外,有一个小点位另我印象深刻但未提及,那就是现在YSL所在的那栋圆弧形开面现代风格的楼体,看似在周围的石库门建筑中稍显跳脱,但也确是设计师处心积虑的有意为之。

《新天地 非常道》中描述过关于这栋建筑诞生的轶事。该位置区域原先有三幢老房子,拥有一整排门洞的南侧以及东侧老房子都被保留了下来,北侧那栋因为年久失修,需要拆,但是关于应修旧如旧还是盖一栋全新的建筑在设计阶段产生过激烈争论,设计师伍德先生认为应该旧中有新、新中有旧,如同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所带来的效用,来表现历史的演变。最后在设计师的坚持下,才有了这栋似乎是从石库门群中“异生长”出来的风格独特的建筑。

设计师想要打造一则能够面向未来的“作品”,但它绝不仅仅只是在老里弄中加入现代化风格的新建筑,而是用新老衔接的形式,来体现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交织。时间是线性的,既然人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也就意味着没有绝对意义上的现在或未来,但运用“冲突”的设计手法来表现“传承”是能够在情感上获取面向未来的感性认知的。

商业内容方面,这栋楼在YSL进驻前是上海新天地赖以成名的餐饮业态,每天都发生着有趣的故事;如今打造为零售业态,带来的是不一样的观感,几年后会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栋楼依旧会散发独特魅力。

4、新天地时尚 I

这是2020这个特殊年上海市场为数不多的新开业项目,在重建之前,我眼中的原南里商场差不多等同于“餐厅+影院+I.T”,焕新开业的新天地时尚 I 一举成为去年上海市场的最佳新开业案例之一。

而在《新天地 非常道》中,这栋建筑背负着更多职能。

首先在设计层面,新天地时尚 I 的现代建筑风格体现了上一趴提到的“传承”作用,只不过更独立、规模更大。

其次一栋现代化的商场能补足以餐饮为主的街区型商业在业态内容上的缺失,并为周边以及各路光顾新天地的消费者提供更丰富的商品。

同时它也是新天地建成初期接待各种政要来宾以及举办大型活动的场地空间。

同一个空间,如今已是不同的感受。

我在改造后的推文中用到了“琳琅满目”这个词,无意中正契合了上海新天地建成时对于打造新天地时尚 I 的初衷。

从这些内容能看到,上海新天地的“大”来自其空间维度,也来自时间维度。我们常说现在商场3年或5年会迎来一波大调整升级,20年的上海新天地,让多数从业者也只能经历其中的一部分时期。因此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眼中会有不同的上海新天地。

所以当“未来”这个命题出现后,我觉得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显得多余,因为撇开过去的未来是可以肆意描绘的,但如果给予这20年的历程足够的尊重,如同20年前上海新天地筹建时给予上海城市的尊重一般,那么未来是会有其“向好”的必然性以及“执着”的浪漫性——前提是我们现在的同行能够不忘20年前的初心。而这份执着,在我过往的推文中分享得太少,所以我才会做这篇以温故而知新为主题的内容,希望大家有时间和机会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认知一个商业项目的发展历程,最终是为了在不同项目任职的同行们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明白我们这份工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