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世界读书日了,你有多久没有认真读完一本书了呢?

只要识字,就可以读书。

但要真正读懂一本书,保持阅读的习惯,对成年人来说,似乎是很奢侈的事情。

我也曾自诩是一个爱书之人。

但我后来发现,自己读书,也不过是按部就班地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

如果你严肃地问我,“这本书在谈什么”,“这本书的架构如何”,“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我也很难给出自己清晰完整的答案。

而这些困惑,都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得到了解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本书于1940年,是一本经典的阅读教科书。80年过去了,这本书依然长盛不衰,可见其魅力和实用性。书的两位作者,分别是编辑过《大英百科全书》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两人在阅读方面都有着极深的造诣。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好像听两位老师在我面前讲课,栩栩如生地教会了我如何真正读透一本书。

书中所提倡的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我们或许听过,却从来没有亲自实践过。而这本书,把这些阅读方法,掰开了揉碎了讲给读者听,让我们的阅读观念得到质的飞跃。

1.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读书难在哪?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读书都是为了消遣或者获取信息。

阅读真正的意义,在于作者和读者的精神交流。

我们可以在头脑中与作者对话,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从而提升自我,做到真正的主动阅读。

如果一本书很好读,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明白,这恰恰说明我们和作者的理解程度相当,那么这本书对我的价值就没有很大,只是帮我强化了一些我本来就认可的观点,或仅仅是娱乐消遣,爽了那么几个小时。

但如果书里的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却读不明白,这才恰好说明这本书是超出我目前水平的,是值得我学习的。

从不懂到懂,我们理解到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思想,然后扩充到自己的头脑里,这才是阅读的意义和价值。

正如《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说,要真正完全拥有一本书,必须把这本书变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才行。

所以,对于难读的书,即便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我们也还是应该认真地把它读完。

一开始读不明白,说明我们尚且达不到作者的高度,不用慌张,可以先理清这本书的整体脉络。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慢慢跟上作者的思想境界,等到第二遍、第三遍阅读时再来推敲不懂的地方,我们的理解又会大大加深。

克服了这些阅读障碍,后面的过程自然如鱼得水。

阅读,其实就是一个越练习越熟练的技能。

比方说,我2年前刚开始接触心理学时,太多的专业名词和理论都让我感觉云山雾绕,仅仅浮光掠影地看过一遍,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随着不断深入地阅读和思考,我发现不同的心理学流派、解释会有许多交叉验证的地方。换句话说,不同的作者其实都在用他们的理解,表达类似的观点。即便是相反的结论,也可以在当中找到有机的联系。

这样的主动阅读,让我感觉乐趣无穷。

饭要一口口吃,书要一本本读。

每一次的阅读,就如同攀登一座高峰,慢慢走,坚持走,总会到达山顶的。

2. 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我们读书,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外面的世界,更好地处理身边的事情和关系,从而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果读书这件事,和我们自身没有发生联系,那还不如不要浪费这个时间。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一本实用型的书,如果你接受作者的目标,同意作者的方法,为什么不去行动呢?

只有实践作者的方法论,才能真正验证作者的观点是否正确,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体验,可比记住一两个知识点要有意义得多。

打个比方,我读了一本时间管理的书,觉得非常好用。可读完以后,我该刷手机刷手机,该熬夜熬夜,生活没有任何改变,那这读了和没读有什么区别?

但如果我尝试了作者推荐的时间管理办法,并随着自己的生活节奏进行调整,最终创造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方式,高效利用时间,这才是真正把知识用上了、学会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赞同作者。毕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主观意志解释这个世界。

但是,如果读者和作者针锋相对,因为立场不同就直接反对,这也是不值得提倡的。

交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强势地输出观点,而是为了以理服人,双方都要摆出各自的论点和论据,求同存异

因此,作为发表观点的一方,我们也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

比如,我写的设计文档,如果搞不清受众想要看什么,废话太多或语气太强烈,都会被退回来重写。

作为作者,我确实要在字里行间透露我的主旨,也就是我们想推进的方向,但是我得层层递进,有理有据,突出重点,才能让人信服。

这真的不容易。

可见读写不分家。并不是只有靠文字吃饭的人,才需要掌握阅读和写作。我们在工作中,写邮件、写文档也是一样的。

文字的交流无处不在。

《如何阅读一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我们阅读的书,更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沟通的书。

理解作者的意思就像拼拼图,我们读者要按照正确的意思拼成全景。

而认识他人也是如此,在一次次的交流过程中,我们会明白对方的个性和想法,也可以正确了解和表达自我,这样才能不断调节双方的相处模式,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

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

读书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读人呢?

3.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成为一个阅读高手?

了解了读书的目的、难点和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阅读这件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方法和实践上来。

先来说说《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所提倡的检视阅读。

你可以把自己想成是一个侦探,在找寻一本书的主题或思想的线索。

如果把读书比作摘苹果,那么我们一次只摘一个苹果。

比如,我要写一篇探春的人物稿,那么探春就是那个苹果。这一遍读《红楼梦》,我只需要提取和探春相关的情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工具书来说,这种方法就更好用了。我们可以给自己提5个问题,每一遍阅读只关注1个问题。

也就是说,原本读完一本书,我要花5小时。而如今,我可以花5小时读5遍,摘5个苹果,消化5个重要的知识点,这样的阅读效果无疑会更好。

那么,我们如何检验自己理解了这本书的主旨呢?

很简单,就看你是否可以尝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或者能否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实例。这两个方法也可以用于任何学习当中。

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要求你不仅要能将整本书简化为大意,还要能发现整本书的各个部分是如何架构起来的。

最好的学就是教。如果我能用自己的话给别人讲明白,才能说明我真正理解了。哪怕我看的时候频频点头,一旦合上书本,大脑却一片空白,根本无法讲明白这本书的主旨和重点,就是我没有完全读懂。

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相对应的例子,哪怕是虚构的场景,也可以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如果读完一本书,我只会引用原文,停留在作者的理论层面,却无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又怎么能说明我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呢?

主动阅读,需要我们自己把书中的主干提取和总结出来。而这个过程,旁人是不能替代的。

现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听书,但别忘了,那些稿子也是别的作者自己的解读。每个人从书中吸取的有价值的内容都不同,对别人有用的,对你未必有启发。

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撰写内容的,有的可能已经偏离了作者的原意。

如果我们先看别人的解读,就相当于被提前划了重点,还有可能是错误的重点,这对我们自己的理解是很不好的,因为我们势必被其他作者的思路限制住。

还是拿《红楼梦》举例子,假如我先听了蒋勋的节目再读书,那我理解的就是蒋勋版本的《红楼梦》,而不是曹雪芹版本的《红楼梦》了。

但我自己花了5个月的时间细细品读,那6万字的读书笔记是我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全都是我自己对《红楼梦》的独家理解。

所以,阅读原文,然后自己抽丝剥茧,努力达到作者的高度,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从小到大,我们做过许多阅读理解。

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揣摩作者意图,翻来覆去就是这些。

而这些内容,恰恰就是主动阅读的真谛。

在应试教育中训练了十几年,又有多少人真正掌握了这些技巧,能应用在自己成年后的阅读中呢?

因为这些困难,我们才会抵触阅读理解。

也恰恰是因为困难,才值得我们反复练习,最终成为一名阅读高手。

跟随《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指导,我们可以不断修炼自己的阅读能力,慢慢地征服一座又一座的阅读高峰,从而看遍这世间的风景和人情,同时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