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简柒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字数|3207

阅读时间|3min

教育学者帕姆·雷奥女士说:父母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世界。

蔡朝阳老师曾经说过:在每一个儿童身上,我们分明看到了他们背后站着的父母和家庭。每一个孩子都是家庭的一个缩影,孩子的行为背后是父母家庭长期影响之后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女孩在超市中偷了很多东西,被老板抓住,老板耐心地教育她,并且开导她。但是随着女孩妈妈的到来,场面几乎失控了,妈妈一边责打孩子,一边恨铁不成钢地抱怨:“我不想管她了,我都不想要她了!”

似乎孩子只是她随时可以抛弃的物品。路人一直在劝说妈妈不能这么说,可是妈妈说了一遍又一遍,而女孩只是站在旁边低着头默默不语。那一刻,我们都不知道她在想什么,一个几乎被妈妈放弃的孩子,一个让妈妈缺乏了期待的孩子,她会奋发图强,还是彻底放弃自己,我们都不知道!

曾经朋友在谈论家庭教育的现象时说过一句话:

很多父母,如果觉得第一个孩子长歪了,让他们感觉没有指望的时候,很多父母会选择再生一个,就像大号练废了,在申请个小号重新练一样。

听起来像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不能否认这就是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读了蔡朝阳老师的《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书中用简短的章节去记述当下社会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蔡老师用朴素、简洁的话语将那些枯燥的育儿知识向我们娓娓道来。

书中,蔡老师这样写道:大家常说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我却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童年的艰难远超我们的想象。

大人们总是说小时候才是最幸福的,那时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每一个孩子背后深深的恐惧和无奈。因为自己的弱小,自己的意见不被尊重,因为自己的弱小,看着父母吵架无能为力,因为自己的弱小,孩子被要求听话,被要求懂事。只是父母都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那时候的我们也都盼着快点长大。

我们现在究竟该如何才能做好父母呢?

关于我们应该如何做父母这件事,似乎很少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问题。

日本推理作家伊坂幸太郎曾经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1、父母应当与孩子建立平等友好的关系,与孩子站在一起。

在我怀孕的时候,哒哒爸爸曾经闹过一个笑话。那时候《当我老了》这首歌非常地红,在外面随处可以看到这首歌的宣传和海报。我们走过一处楼梯,他随便一扫就看见了一行字,他说:我当老子!

仔细一看原来是看错了,我们两都哄堂大笑,我还笑话他是不是想当爸爸想太久了。然后我问他等你当了爸爸你要做什么呢?他开玩笑地说:我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不听话就吃竹笋炒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这一代人,似乎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小时候我们被要求听话、被要求懂事,只有懂事的听话的、成绩好的孩子才会受到家长老师的喜爱。那时候,家长就是权威,父母说的都是对的,为了迎合父母我们隐藏起自己的想法,去讨好父母。

可是作为新时代的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变得更加具体,我们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不让孩子成为第二个我,我也不会像我的父母那样教育孩子。

可是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脱离了原本的轨道,那个听话的孩子有一天突然不见了,他开始说“不”,他开始“反其道而行”,他开始质疑我们的话语和决定。那一刻,作为父母的我们被重重地打击了,我们的权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开始用强硬的态度去压制他的反抗,开始对着他大吼大叫,甚至对他的哭闹置之不理。慢慢地我们用父母曾经对待我们的方式,对着这个我们深深爱过,依旧深深爱着的孩子,骨肉相连的孩子。

只是,我们都忘记了,成年人的权威是建立在孩子对大人的天然信任之上的。孩子对我们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爱,我们却总是想着要他乖,要他听话,才会多爱他一点。

真正的教育是接受孩子的成长,接受孩子日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允许他的自我意识发展,允许他说不,允许他挑战你的权威。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学会日渐“隐退”,逐步放弃权威的观念,学着与孩子平等地相处。

2、顺应时代的变化,做与时俱进的父母

小时候,大人总是告诉我们,学习要刻苦,要能吃得了苦中苦,才能做人上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是伴随着我们的童年的。

然而,我们的孩子,却不吃这一套了。无论是从衣食住行,还是学习、运动。比起我们的童年,他们的童年生活,可以称得上是“非常幸福”了。

从小,我们的父母为了工作,为了生计,只能拼命地奔波,只能努力地用汗水去换取劳动报酬,可是现在的孩子,他已经体会不到姐姐照顾弟弟,够不着做饭需要踩小板凳的日子。所以他们也不知道金钱是需要劳动来换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时候,哒哒想要的东西超出我的预算的时候,他会理直气壮地说:妈妈,你的手机里不是有钱吗?

对于孩子来说,手机里的钱是用不完的,他甚至不会考虑手机里的钱是怎么来的。

那些年,父母在我们的记忆中刻画下的艰苦、勤奋、吃苦耐劳,在孩子们看来都是无法想象的,就如同我们想象不到父母小时候需要捡牛粪换取零花钱一样。

旧的教育观念已经被这个全新的时代淘汰了,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缺少的不是衣食住行的优越,而是对于自我价值的深层次探索。他们追求自由、追求平等,他们希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不再盲目攀比,他们想要被世界看见,被父母看见。

而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如果还按照我们的要求去不断的要求孩子,只会让孩子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亲子关系也只会越来越疏离。

在《我们如何做父母》这本书中,作者写道:新一代的人将是自我的,是彻底的个人主义的。他们的使命在于彻彻底底、完完全全为自己而活,而非外在的事物。

我们的孩子不是变得不刻苦了,而是因为刻苦没了,他已经被这个时代全新的理念所替代。而我们作为这一代的父母,迫切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引导孩子去享受他们所享受的事情。只有在真正感兴趣的事物上,他们才会将最为宝贵的思辨力、专注力、学习力和创造力投入其中。

总有一天,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用他们特有的激情去点燃那个只属于他们的未来。

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不放弃自我成长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类似这样的文章相信大家都看了很多。但是有一个疑问却始终困扰着家长,那就是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这条路上,却从来都不见起色。

归根到底,这个问题还是来源于家长内在的自我焦虑。似乎每一个家长,从成为爸爸妈妈的那一刻起,作为父母的焦虑就已经相伴而生。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健康的体魄、优异的成绩、稳定的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

作为中国的父母,似乎只有看着孩子生了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义务才真正开始走向圆满。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越来越被广大家长所重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教育焦虑。然而,教育孩子的王道,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

当孩子懂得,父母也懂,孩子不懂的,父母也懂的时候,孩子的教育似乎也就没有那么难了。

父母的自我成长,是表现在方方面面的。

父母活出真正的自我,获得自信、坚定、从容,孩子才能自信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

父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稳定的情绪、客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孩子才能开心快乐的成长。

父母懂得不断地反思自己,疗愈自己,孩子才能学会爱自己,爱这个世界。

自我成长,是对自己的生命最基本的负责,也是父母能够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爱和希望。

懂得自我成长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懂得与孩子的边界感、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处理与孩子的沟通、懂得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人。

比起对孩子任劳任怨的付出,父母能够保持自我成长,终身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是爱孩子的最好的方式。

写在最后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里,如何做一个不焦虑的父母,克服时代的弊病,战胜教养中的情绪化、无力感。培养内心独立、富足的孩子,让他们真正能够驾驭未来的生活。

似乎,这才是时代给予我们当代父母的最大的考验。

《我们现在如何做父母》这本书,告诉我们也许我们应该换一个爱孩子的方式,不妨试试这样做父母!

我是简柒,一个在育儿路上砥砺前行的心理学爱好者,希望今天的你,会因为心理学而更加幸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