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严谨”的态度,确实能引来一些富有好奇心或求知欲人的侧目或仰视,继而便是附和云集,纷纷扰扰,争论半天,怏怏散去。最终的结论是,仿佛其本人不做该剧的编剧或导演于己是一种遗憾,于剧组更是莫大的损失。

显然,是《大秦赋》不惜血本,搭建了一个平台,可供人们在上面畅所欲言,并随着剧情的更迭而喊爹骂娘,歇斯底里。而该剧的投资是否能回本,是没人关心的问题,或者是越赔,越能让一些人心情舒畅。更没有人关心该剧的历史价值,也漠视它所赋予的教育意义,眼睛里只盯着某一个片断失衡于史料,然后纠出来,引一堆帮闲看客,穷追猛打一番,起到哗众取宠的效果,将流量赚到盆满钵满。

不可否认,历史剧的最大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还原真实历史,用一种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人对原本枯燥的东西不再抵触或望而却步。但是,需要清楚的是,历史剧不是一部摄像机,它没有从历史源头第一时间去记录每一帧史实的能力。

所以,历史剧只能是部摄影机,它只能最大限度地创造历史事实。因此,必需承认,历史剧本身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还原史实。再说,就连史书记载的历史都不能算作“第一手历史”,为何非要去为难千年之后人们的想像力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多数人都会犯一个错误,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强,所以他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对别人做过的事情指手画脚,评头论足,逞行家。殊不知事到临头,才认清自己原来也是“二把刀”。

一部大型历史剧的产出,需要付出想像不到的难度,从整体投资、演员甄选、场景布署、道具选择、剧情安排等诸多方面都经过细致的论证,推敲。所以,其中不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真正历史学者掌舵,在有些地方,他们之所以卖历史的破绽,并不是他们不懂历史,而是为了剧情的需要。

如果我们故意去揪住这些“破绽”不放,能证什么?是我们有学问吗?我觉得更多的是班门弄斧的浅薄。而《大秦赋》之所以遭负面不断,就是因为故意卖的“破绽”太多所致。

而在堪称经典的历史巨制《汉武大帝》中,同样有“张冠李戴”的情况出现。比如用“鸣镝”射父的是冒顿单于,而不是军臣单于。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试想,这样常识性的历史知识编剧能不懂吗?

由于时间原因,目前本人对《大秦赋》只看了不到一半。就个人感觉而言,无论从那个方面讲,该剧很成功。唯一不足之处是对嬴政13~22岁阶段演员的选定,因为40岁的张鲁一演不出那个年龄段的稚嫩气质。至于其他方面,个人不去挑所谓的“毛病”,也不想去“坐井观天”。

《大秦赋》阐述的是一种“大一统”的中心思想,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对剧情内容添枝加叶再正常不过,况且还原历史并不等复制历史。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去“求全责备”,再说该剧对历史事件及脉络的把控都非常清晰、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另一方面,许多人对这种“大一统”的主题思想持嗤之以鼻的态度,认为是秦始皇给六国百姓带去了无尽的灾难。然而回顾历史,“分散”与“一统”究竟那个对人民有益,上到东周列国志纷争,下到民国军阀割据,答案不言而喻,一目了然。

表面上看,负评《大秦赋》的理由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实质只有两类人,一类卖弄学识,一类是否定历史。而这两类人在各取所需的同时,前者一叶障目,后者数典忘祖。希望《大秦赋》不是一面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