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团团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也更加注重饮食的营养价值。而牛奶是公认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饮品,许多人有喝牛奶的习惯。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乳制品企业也开始崛起壮大,从鲜奶到常温奶,口味的变化让乳制品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市场上,有两个乳制品品牌的销量比较好:蒙牛和伊利。事实上,在中国乳业的发展史上,除了蒙牛、伊利,还有另外一个品牌可以说是“老大哥”般的存在,曾是行业的领头羊,可惜在后来发展逐渐落后,被蒙牛和伊利后来者居上,它就是光明乳业。

领跑中国乳业市场,碾压伊利、蒙牛

光明乳业的前身是上海可的牛奶公司,于1911成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企业了,其中“光明”品牌诞生于1951年。起初,光明只是一个牧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光明逐步扩展到罐头、代乳粉、奶粉、糖果、巧克力、饮料、啤酒甚至酱油等,成为我国第一家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的综合性食品工业企业。

1978年,为解决人们“喝奶难”问题,光明品牌的产品自此由奶粉扩展到液态奶,公司先后建立了九个乳品厂。1996年光明乳业正式成立,凭借自身优势,光明很快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据说当时大多数国人喝牛奶只认光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装一个“光明乳业”的牛奶箱,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从牛奶箱里拿牛奶。

2002年光明成功上市,年营收达到50.2亿元,而伊利和蒙牛当时的营收分别为40.1亿元和4.59亿元,远远落后于光明。然而,渐渐地,作为三大“乳业巨头”之一的光明,显然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霸主地位,其业绩也开始逐渐下沉。现在,光明乳业的市值(230亿元)不及伊利(2439亿元)的零头,或将淡出行业一线,本是国内一线大牌的“光明”是如何衰落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逐渐衰落

一方面是企业领导的变更。2013年以来,光明乳业人员流失严重,重要高层领导不断变动,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使得光明乳业发展形势不稳定,公司发展目标不明确,无法及时调整自身的缺点,也无法保证产品的质量。

另一方面,有人表示光明牛奶的衰落,是成也鲜奶、败也鲜奶。一直以来,光明给人的印象都是“鲜”字,当时鲜奶多采用巴氏杀菌法,即采用72度至75度的低温杀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营养和纯牛奶风味的消失。

但由于灭菌不充分,巴氏奶的保质期很短,一般不超过7天,最好低温冷藏。当时中国不可能实现巴氏奶的长途运输,所以是“一方鲜奶供一方人”,因此,光明牛奶可以在当时占据市场。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伊利遇到了一家名叫利乐的食品包装公司,对方表示只要经过他们的包装,牛奶的保质期就可以延长。伊利欣然接受,于是乳制品市场上不再只有鲜奶,而开始出现一个新品种:常温奶。

保质期延长了,伊利的销售便不再受到禁锢,于是,伊利将自己的牛奶销往全国各地,迅速抢占国内市场,很快就在乳制品行业崛起。蒙牛作为竞争对手,很快发现伊利的变化,于是立即推出常温奶,也开始销往全国各地,分抢市场。渐渐地,很多乳企开始迅速掌握技术,放弃了原来的低温奶市场。但当时光明乳业并没有抓住这一机遇,依然固守低温鲜奶市场,这也为后续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直到伊利和蒙牛两家企业发展壮大,光明才开始加入市场,常温奶已被占据。光明只能另辟蹊径,推出常温酸奶莫斯利安,一度营收突破200亿元,然而没过多久,伊利和蒙牛分别就推出了安慕希和纯甄,分掉了光明的市场。

后来,光明虽说和另外一家美国企业携手,打算夺回市场,然而,一道“禁鲜令”的到来,光明再次迎来了当头一棒。当时,国家强调,凡是经过热加工的食品都不能算是“鲜”,这意味着,光明不得在包装上强调是“鲜奶”。在这场“奶”战争中,最后还是光明败下了阵,所以才有人说,光明是毁在了“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此之外,光明其实在广告营销和品牌推广上,也明显没有其他乳业做得好。2017年,伊利的广告支出占总收入的20%,蒙牛广告支出占总收入的8%,而光明的广告支出仅占总收入的3.59%。种种原因之下,曾经霸占着一方牛奶市场的光明,也只能被市场淘汰了。

在2018年,一篇文章“救救光明”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据悉,2018年,伊利的年营收达到795.5亿元,蒙牛的营收为698.8亿元,但光明乳业的营收却只有209.9亿元。不过光明并没有“放弃治疗”,开始实行新战略。

如今,光明乳业也进入冷饮行业,主要涉及风味酸奶、鲜奶等,甚至推出酸奶冰淇淋。同时,抓住新鲜牛奶发展风口,率先在光明优倍鲜奶包装上标注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三项活性指标含量,让消费者最直观地了解鲜奶的营养成分。

本文由商媒体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