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人老以后,到底该何去何从?
作为一个刚刚迈入35岁门槛的人,思考这个问题好像是为时过早,但是,眼看着父母一辈的老去,以及他们跟社会的逐渐脱节,我意识到,及早的思考这个问题,可以避免一个我从十八岁开始,就一直担忧的问题。
那就是,如果我老了,怎样,才能听懂年轻人说的话?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紧迫,是因为作为一个85后的社会老炮,我忽然发现,90后都已经30岁了,我都还没学会跟他们打交道,就不得不开始学习跟00后的少年们如何说话了。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胜旧人。
少年才子,后生可畏。
人类对新人、少年、后生似乎有特殊的偏爱,好像老一套的东西都不中用了,只有新的,才是好的。
最近咱们j今日头条的不少创作者,都在讨论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的问题,国家也把老龄化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难题,提上了日程。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角度上来说,老龄化社会的确会带来很多问题。
但是,我还真是有点不服气,我必须要唱一点反调,我认为,老龄化,也是一种社会财富。
老一辈人的经验,有着巨大的价值。
咱们中华民族的古圣先贤们留下的智慧,在这个数据时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话可不是为我们这些正在老去的人摇旗呐喊,你要是不信,看完我今天讲述的这个“圣贤思维”,你就会明白,古来贤者为什么会有超出常人的洞察力?为什么能够一眼识人?而如今的我们,又该如何获得这种圣贤的顶级智慧。
先问大家几个问题啊:
- 你的直觉怎么样?
- 你有没有什么决策是单凭直觉做出的,并且事后验证是正确的?
- 你是不是也觉得,女性的直觉比男性的直觉更加准确呢?
其实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不经意地使用自己的直觉。
最常见的用法就是看人嘛。
比如,当你和一个新朋友见面的时候,五分钟之内,你的直觉就能告诉你,这个人给你的感觉是好还是不好,是可以深交,还是只能做普通朋友。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虽然利用直觉来判断事物速度很快,你也非常认可自己的直觉,可是当你真正的做决策的时候,你却很难只依据直觉来下判断,甚至你很难用直觉去说服他人,就算你说:“诶,我的直觉告诉我,这个人不行,咱们还是别跟他做生意了。”你信不信,你遇到的回答很可能是:“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啊,你别戴着有色眼镜看人行不行?”
你看,当你想使用直觉的时候,往往就会遭受到现实的毒打。毕竟,现在这个社会讲究实事求是,讲究数据、讲究案例,对吗?你什么都没有,就看一眼,你就能下判断了?你的直觉就这么灵吗?
有这个疑惑,是因为我们对一个问题,产生了动摇。
那就是,因果性和相关性的重要性。
在过去,我们理解世界,是靠因果。
比如,科学时代之前,我们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闪电?因为有雷公电母啊。
科学时代之后,我们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闪电?因为积雨云中的正负电荷中和产生的火花,空气相互挤压形成的爆破。
你看,不管是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一种理论,来链接因和果。这个理论可以是神学,也可以是科学,但是,只有搞出这个因果,我们才能理解这个世界,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对吧。
可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相关性取代了因果性。不需要知道因果规律,我们一样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比如,淘宝的系统只要发现你在浏览电子产品,你就会收到电子产品的广告,你说,淘宝懂得广告学吗?它根本不需要什么广告学的知识作为因果链条,一样能够给你精准推送广告,而且做的比任何广告公司的效率都要高。
再比如现在的翻译软件,也不需要像过去翻译家那样,除了几十年的语言学习以外,还得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翻译软件不需要知道这些,他们只需要掌握足够多的中文词汇和英文词汇的相关性,就能够做出准确翻译。
更可怕的是,大数据连科学这棵大树,都给颠覆了。科学家研究问题,都是先提出一个假设,建立一个理论模型,然后再用实验数据进行反复的测试,验证这个模型的正确性。可是大数据根本不需要什么理论模型,什么提前假设。它只需要统计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就可以得出结论。因为大数据的样本量足够大,所以,它完全可以跨过因果规律,直接得出结果。
而我们之所以发现,直觉不能说服别人了;
老一辈的经验不能作为参考了;
古圣先贤的智慧,可能也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了。
是因为,大数据时代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根本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就像我们根本搞不懂生物体细胞之间到底是如何做到信息传递的,但是我们一样能够通过大量的数据统计,精准的预测出细胞的演化过程,一样能够做出精准的判断。
圣贤的智慧只是在理解这个世界的路上,比普通人多走了几步罢了,从根本上说,他们得理解的世界,并不是世界的真相。
这个世界是数据化的,唯有数据才是一切的底层逻辑。
所以,理解不重要,结果才重要。
如果是这样,我想问几个问题:
- 阿尔法狗到底是会下围棋呢,还是不会下围棋呢?
- 它真的懂得围棋的精髓吗?知道围棋里面蕴含的哲学和文化的深意吗?
- 它能够成为像吴清源这样的大师受人尊敬吗?
- 而受人尊敬这件事,在他们面前,还重要吗?
- 如果不重要,那我们的老去,就意味着淘汰。
这,是我们想要的世界吗?
你一定看到过一个叫做“火车悖论”的问题,说的是:你驾驶一辆失控的火车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边有十个人,一边只有一个人,那么问,你是把车开到十个人那边,还是开到一个人那边。
这个问题经常被拿来搞问卷调查,或者作为辩论赛的题目,从而得出一些社会学的结论。
但是,于我而言,这道题压根儿就没有意义。
为什么?
因为这是一个抽象的问题,摆在面前的,好像就是一堆数据,往左边开是社会学,往右边开是伦理学。每一边都有一大堆的理论、数据在支持着,而你就像是一台计算机,要计算出这其中最完美的那个答案,然后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答案,来制作一款完美的产品,用以处理所有此类的问题。
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关于人的问题,绝对不能抽象的去看。”
就像是火车悖论:
- 它发生在哪个国家?
- 发生在哪个历史时期?具体在哪个地点?这个地点的文化特征是什么?
- 铁轨上的人是什么人?为什么他们会在铁轨上?
- 我开火车,我是谁?我有多大的权力?我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等等等等。
没有这些条件,我们怎么可能做出判断?
人的问题,脱不开社会、文化、习俗等环境,单纯依靠数据来代表一个人,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人会在不同的环境里,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
古人常说:人心叵测
这个叵测的程度,是大数据都无法估量得到的。
03
圣贤们,如何洞察人心
好,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了,人是社会动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小世界,外面的数据量再大,也不能适用于每个人的小世界。
简单说就一句话:大数据,根本无法洞察人心。
既然大数据无法洞察人心,那么,咱们就来看看古来圣贤们,是如何洞察人心的。
在中国的道教之中,将修道之人分为“真、至、圣、贤”四个境界。
我就借这个说法,来给大家讲一讲我们如何运用圣贤思维,来洞察人心。
当然,在这四种境界之下,最低一个层境界,就是普通人。
普通人洞察人心的方式很简单,就是通过基本规则,比如“无奸不商,朱门酒肉臭,富人多作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些同行的判断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快速,不需要判断,对号入座就行,省去许多脑力,但这种判断的错误率也很高。
相比之下,第二重境界:贤人,就准确的多。
贤人不但能够熟练运用规则,而且还能够灵活变通。知道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对人心进行多角度的观察,最重要的是,贤人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经验,因为他们不会拘泥于固定的模式,他们会锻造出许多他们自己对人的判断方法,从而更准确的洞察人心。但是,贤人还是仅仅局限在自己的过往经验之中,跳不出规则的牢笼。
而一旦你跳出了规则的牢笼,那么,你就进入了第三重境界,圣人。
换句话说,圣人是规则的破坏者,也是规则的制定者。他们深知人心如渊,深不可测,他们不会用固定的模式去判断一个人,他们明白,人心随时而变、随势而变,瞬息之间就有无数个反复,而他们的智慧,就是能够把握住这个反复的瞬间,看破缘由。
而当你进入至人的境界,你就看到了另外一个天地。那便是整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系统。他们不再区分规则和个人的变化无常,而是能够看到人性的过去和未来,这个说法有点玄。我来举个例子,比如顶级的古董鉴定家,他们看到一个古玩,不会去追求细节,也不会去判断具体年代的规则,他们看一眼,就能够知道东西对不对。因为他们看的是象,这个象字,就是系统,就是一个全盘的,居高临下的眼界。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能够降维打击。
好,来到了至人这一层,你已经能够对人性洞若观火了,但是如果你能够进入真人的境界,那么恭喜你,你的修真之路已经成了。
至少人对人性的洞察,已经不在意识层面了,他们所有的判断,都是下意识的。尤其是在面对新情况的时候,这就是直觉的最高境界,他们通过一切来感知人性。
什么叫做通过一切来感知人性,比如,真人看到一个人向他走来,他的直觉会去捕捉这个人走路的姿势、看人的眼神以及每一个动作的细节,再往玄了说一点,他们还能够捕捉到这个人走过来的时候,所带的气,以及都为人被其影响而产生的反气,甚至是整个环境气场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意识下的,而是一气呵成的,瞬间完成的,最终回归到直觉这个层面上,瞬间就有了判断。
好吧,我承认这些东西说的有点玄之又玄了,但这些就是我这些年最大的感受。一个人,当然不是年龄越大就越有道理,越有经验,但是,基本上来说,以上的四重境界,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进化的,我承认有少年人直接进入真人境界的,但这毕竟是少数天才,或者慧根极强的人才能做到的。大部分人,都必须依靠岁月的积累,和不断努力的精进,才能达到的境界。
而我今天想告诉大家的,是我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如何从老年人身上学到真正宝贵的真知灼见,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