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中国相机起点低、靠模仿起家,没有什么亮点,虽然出了红旗、东风等高档相机,但质量极差,不具备商品化的基本条件,总之,国产相机不值得一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让我很郁闷,也很不服和不甘,世界上生产相机的国家不多,而中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算是相机大国,但中国的相机真的那么不堪,不值得一提吗?

中国真的没有相机可以拿得出手吗?

当然有,这就是上海4型,后来叫海鸥4型系列相机,它不仅深受国人喜欢,还曾大量出口创汇,甚至是世界上最后停产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在上海的“海鸥之家”相机博物馆看到一本内部资料《上海轻工业志》,上面提供的数据:4型系列照相机从1964年至1985年,是进入国际市场最早的产品,二十余年共生产了280余万架,出口44万架。

看到这里泪奔不?怪不得当年买不到海鸥双反相机,原来有1/4的相机都出口了。

这是截止到1988年的资料,里面没有具体提到为国家创汇多少?但那时国家外汇紧缺,而我们能出口的东西有很少,海鸥相机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啊!

那么上海4型系列相机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相机呢?

它是在模仿罗莱可德基础上,研发的一款最成功的仿罗莱的双反相机,最初叫“上海4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相机最初的研发是在1961年,1962年9月国家轻工业部召开4型相机样品鉴定会。与禄莱福莱克斯、禄莱考特、雅西卡、美能达、捷克的双反相机等进行实拍对比,测评结果“上海4型”处于中档水平,这给了上海照相机厂很大的信心和勇气。

1962年7月“上海4型”开始投产,当年只生产2511架,拿到市场上立刻遭到了“疯抢”,摄影人太需要这种物美价廉的中档120相机了。

1963年开始大量生产,3月参加广交会,4月就与香港客户成交300台,并创汇3万美元,这是我国照相机首次进入国际市场,结束了中国120年来只买外国相机,而没有出口的历史。

1965年“上海”更名为“海鸥”,但是出口的相机还是用“上海”品牌,这一年出口达到了9350架,而这一年上海4型只生产了12345台,大部分都出口了。销售地也不只是香港,还出口到了新加坡、柬埔寨、北婆罗洲、沙崂越、英国、法国、新几内亚等地。

1966年出口达到了12094架。

接下来的文革,相机生产也受到了一些影响,这期间海鸥4A、4B、4C相继问世,1969年出口型的“上海4型”也更名为“海鸥4型”,同其他型号的海鸥4型也走向了更多的市场、更大的市场。

到1970年止,4型系列相机一共出口105784架,外销占产量的一半以上,这成绩牛不牛?

海鸥4型系列相机,不仅是上照厂的重要产品,也是中国相机在世界上的代表,是当年“中国制造”的具体体现,它不仅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也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上面的资料只是统计到了1988的,后来海鸥还出了很多产品,有4A-1、4A103、105、107、109等,成为世界双反相机产量较大,影响较广,也是世界三最后停产的120双反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除了4型系列相机出口,海鸥还有其他相机也出口。

1966年上照二厂的“上海203”出口4294架。

1971年,海鸥DF单反相机开始投放国际市场,当年出口销售2332架,1972年出口4543架,1973年出口7735架。

所以现在国外古董相机店、旧物店,会经常看到海鸥相机,都是当年出口的,这些产品质量要好过同时在国内销售的(外贸要求严格),而包装也是不同的。

甚至还有一些代工的海鸥相机。

在海鸥的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台相机外销,真无法统计,只是通过零星的资料,找出一些切片式短时段数据,但这些数据是来自厂方、官方的资料,是可信的。

通过这些数据的回顾,也看到了上海照相机厂五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看到了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也看到了他们的辉煌与贡献。

作为一个国产相机爱好者,我充满敬意。

致敬,上照厂!

感谢,海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