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3月的一天,时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找到王承书,面色凝重地说:国家准备研究原子弹,打算交给你一项任务。如果你接受这个任务,今后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你愿意为此隐姓埋名一辈子吗?

其实,除了“隐姓埋名”之外,王承书需要面对的还有“抛夫弃子”,只身进入茫茫的荒漠之中。

但结果却出乎钱三强的预料,王承书想都没想,当场就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愿意!”

短短的三个字,意味着王承书“再一次”不顾一切地从零开始,就此放弃了所有的荣誉功勋和人伦之乐!

再一次?是的,因为这已经不再是王承书第一次不顾一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在全班13个入学的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

四年后大学毕业,全班13名学生仅有4人顺利拿到毕业证,王承书竟名列榜首,还荣获金钥匙奖,大有“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感觉!本科毕业后,王承书便继续留在本校攻读研究生!

1941年,王承书前往密西根大学攻读博士。而此时的王承书,已经与我国著名的“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先生结婚了!

这无疑开创了该校创建以来的先例,因为在此之前,该校还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作为本校学生。

博士读完后,王承书便留在了美国,继续在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先后担任过该校的副研究员、研究员等职,还曾两度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工作。

读完博士后的王承书,基本算是在美国扎下了根!她与导师创建的方程公式,一经发表便轰动了整个学术界,在高空物理学和气体动力学领域,这个公式至今仍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除此之外,许多难题也被她一一攻克!以至于当时的西方科学界都一致认为,如果王承书能够在国外一直研究下去,那么很有可能会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这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绝不仅仅只是荣誉那么简单,更多地还是对你所从事的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这绝对是一个不小的“诱惑”!

然而,再大的诱惑,对于王承书来说都比不上祖国母亲对她的召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便迫不及待想要回国参与建设,但由于美国方面的重重阻挠,努力了好几年都未能如愿!

不过,虽然她人没能离开美国,但她却将重要的研究资料和相关书刊分别打包成300多个邮包,陆续寄往国内。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王承书终于踏上了归国的旅程,在临行前,她对导师道:“我的国家很穷,科研条件很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才回去,我一定要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

在他外国的很多同学、导师们看来,国外不仅能为她提供优渥的生活,还能为她提供极好的科研条件,在这里工作生活,无疑是王承书最好的选择,根本不用回到还处于百废待兴的中国。

更重要的是,在国外,王承书还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但要是回到中国参与建设,那基本就与诺奖无缘了!

但他们哪里知道,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是有多么地强烈与深沉,无论他们身处何方,只要听到祖国的召唤,立马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中来!

所以,尽管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撩人,但王承书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她的不顾一切,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国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以及艰苦的工作环境,王承书没有任何埋怨,她撸起袖子,苦心钻研,尽全力去解决一个个摆在眼前的困难。

在她的努力下,一个个未知的领域被攻破,一个个难上加难的问题被解决,同时还为国家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员!

为了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机密任务,王承书没有时间去照顾家里,儿子独自上寄宿学校,她则待在504厂(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计算着各种数据。

一个不到50岁的中年妇女,早已是满头银发,看上去不免让人感到心疼。但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换来的,是堆满了三个大抽屉的各种数据和资料。

王承书是504厂唯一的女科学家,但同时也是最不可缺少的科学家!

1961年的时候,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了援华专家,并带走了一切能带走的资料,而搬不动的机器则扔在那里,但没人会用。

为此,国家决定委派一批中国专家前往支援,王承书当时就被调到了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室,主要负责将理论搞清楚。

王承书在国外期间,主要从事的是“气体分子运动论”的研究,所以对于“铀同位素分离”最初是不清楚怎样做的。

但她没有因此而放弃!她找来工作人员跟着苏联专家学习时抄录的讲义笔记,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研究,并加以实践,在搞懂了之后,再教给其他工作人员。

此外,王承书还用手摇计算机和计算尺算出了设备的稳定态,并算出了怎样利用设备,将提取出的铀-235中的杂质分开,为“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2年,张爱萍将军来到504厂调研,询问王承书能不能按时地完成研究任务,王承书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对国家的承诺,全部都能兑现。”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一位母亲多少的辛酸与无奈啊!

很多人都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但殊不知,为母却也最心软的,但对于王承书来说,对孩子的那份愧疚只能埋藏在心底!

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的罗布泊上空,腾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对于国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日子!但对于王承书来说,原子弹试爆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的国防科技建设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中,“王承书”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是那么的陌生,“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单中也没有她,但她,却是那个隐藏得最深的不朽传奇!

1961年,王承书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而正是从那一天起,他就从自己280多元的工资里,拿出200元交党费,剩下的80多元,还要拿出一部分去资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员。

为此,党委曾劝她道:“王先生,您不能这么交,您还得生活呀!”但王承书却摇摇头说道:“我既然入了党,就要给党做贡献。我用不了这么多钱,国家也不用给我那么多钱!”

后来,丈夫张文裕去世后,王承书便将两人一生的积蓄,以张文裕的名义全部捐给了“希望工程”。

王承书或许被人们遗忘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她却从未忘记别人,她自始至终都在关心着下一代的教育问题,她也总说:一个国家的教育上不去,民族就没有希望!

王老先生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住的,可能只有自己的孩子了!

作为一个母亲,她或许没有给孩子很好的照顾,但作为一个科学家,她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个国家!

1994年6月18日,积劳成疾的王承书在北京病逝了,享年82岁!

然而,无论是她生前还是死后,一切都显得是那样的平静!她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辈子,但离世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鲜花和掌声!

当然,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或许对于王承书本人来说,能如此平静地落幕,已经非常好了。

因为她已无感于任何的名利、荣誉,她只想默默地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0年的隐姓埋名,大半生的清贫孤寂,最终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与昌盛!而实现这一切,王承书,功不可没!

王承书身上的这种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学习的!

当然,除了王承书之外,像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李四光等我国老一辈的科学家,也同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尤其是对于我们的青少年来说,更应该从小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