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方凤娇 博鳌摄影报道

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一直强调坚持稳字当头,货币信贷保持合理增长。不过,日前央行发布2021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均有所回落。其中,3月末,M2余额227.65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均低0.7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0.2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873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删除了“不急转弯”的表述,这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这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将要“转弯”?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4月19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期间对《华夏时报》记者明确表示,货币政策当然不能急转弯,“货币政策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政策,根据通货膨胀率、就业、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调整,从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来看,货币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相较于财政政策,其实货币政策承担了更大的责任。因此,吴晓求建议财政政策也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货币政策是非常有效率的,中国央行在期间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在不断地校正整个经济发展的波动幅度,使其能够不断地持续增长。”吴晓求说。

吴晓求认为,中国货币的存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当前M2已经超过了220万亿元,而我们的GDP只有100万亿元,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存量货币主要经济体,这么大的存量货币未来如何去消化呢?

“虽然货币增速是经济增长率的两倍以上,但是中国没有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是中国经济的奇迹。所以我们经常说,中国经济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种货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如果放在其他一些国家,可能会出现恶性通胀,但中国没有,中国这几十年来经济都是相对平稳的,通货膨胀率只有2%左右。”吴晓求说。

不过,他也强调,与货币政策相比,中国财政政策相对较弱,因此财政政策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了最新的预测,预计中国今明两年GDP增速分别为8.4%和5.6%,对2021年的预测较年初又提升0.3个百分点。

对此,吴晓求对本报记者表示,因为基数的原因,中国经济今年有一个较高的增长,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不过相对于经济的高增长,他更关心经济增长的动力从哪里来。

“从十四五时期开始走双循环的道路,双循环里面以内循环为主,这是中央所确立的政策。现在,两种力量在推动经济的增长,一个是投资,另一个是消费。消费实际上是在下降的,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有压力。此外,基础设施建设也能够推动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必须走一个和‘3060’计划相匹配的发展道路。”吴晓求说。

吴晓求认为,虽然当前一季度甚至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都比较好,但是还要深化改革,强化经济增长的动力。“特别是居民收入水平要提高,没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增长是很乏力的。我们不可能总是靠大规模的投资来拉动经济,经济进入到发达国家之后,人们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虽然目前中国还没有到一个发达国家的标准。2000年中国人均GDP大概不到11000美元,如果我们每年以6%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就是‘十四五’时期结束的时候,中国整体上可以进入发达国家的门槛,到2035年将进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所以,‘十四五’规划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决定了中国未来的发展进程。”吴晓求说。

当前,外部环境十分复杂,虽然当前中国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增长迅速,但是吴晓求认为,中国要进入发达国家之列,三驾马车里面最重要的是提高消费。“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要大幅度提高,要从过去的差不多人均1000元左右,在‘十四五’时期翻倍,提高到2000元。也就是说,‘十四五’时期是低收入群体收入翻倍的一个过程,这样一来中国经济增长才会有保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