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记者了解到,随着科研人员及血液科临床医师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不断深入,众多新型药物的出现使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出现新的模式——慢病管理。它是慢病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定期、全面的监测,目的是延缓疾病进程、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我国首次应用慢病管理模式的实例是上世纪50年代时期上海市肿瘤防治网的建成和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高发区的建立。目前,我国主要的慢病管理模式有慢病信息监测系统模式、CDSM、社区慢病健康管理模式和社区慢病临床路径管理模式。

与此同时,我国慢病防控管理重点是发展慢性病防控公共政策为主的防控体系,强调疾病防控要落实到社区,注重疾病预防,把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工作的重心,构建出一个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

我国还陆续颁布了一些规划,包括《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 (2017—2025年 )》等,提出国家卫健委统筹,财政局、人力资源保障局等多部门参与,共同为慢性病管理工作保驾护航。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周芙玲提出将慢病管理模式应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通过给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全面、主动、持续的管理措施,达到延缓疾病发展进程、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的目的。慢病管理模式是一种科学管理的新模式,有望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治的全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周芙玲表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在宏观层面要做到政府制定良好的政策,加强部门合作,加大资源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激励,在微观方面要做到多发性骨髓瘤化疗或移植后维持治疗,进入慢病管理模式。

此外,患者及其家属、广大医务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三者之间紧密联合,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多发性骨髓瘤慢病管理的顺利进行。

患者及家属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对疾病的学习,听从医生的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定期体检,按时服药。其次,医务人员要更加注重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采用多种途径定期开展关于多发性骨髓瘤预防和自我管理的专业讲座,提高患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对多发性骨髓瘤知识的了解程度。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要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了解患者需求,定期组织协调专家进行讲座和义诊服务。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包括治疗前的管理、临床治疗管理、治疗后的管理。早期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十分重要,在出现并发症前通过血清蛋白电泳检测M蛋白含量超标,筛选出的患者比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有更少的并发症出现、ISS分期更早、生存期更长。

M蛋白的筛查作为一种廉价、方便的筛查手段,可能为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防治带来福音。

除了尽早诊断多发性骨髓瘤外,尽早对其治疗也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重要举措,患者对治疗更好的反应都意味着更好的预后及更长的生存时间。

近20年来,由于对疾病病因病理和疾病发展过程理解的不断深入,更多的新型药物被研发,尤其是口服药物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住院治疗方式,使在家进行维持治疗成为可能。除了口服药物治疗外,多学科协作诊疗MDT也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专科医生的介入,使并发症得到有效处理。MDT(多学科诊疗模式)不仅能实现个体精准化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疗效满意度,也能推动医疗资源合理化配置。

对于适合进行A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移植手术后应进行维持治疗,进行维持治疗患者预后明显优于未进行维持治疗患者。综合性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及支持对症处理,也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正确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缓解率、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

周芙玲表示,延缓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程,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是患者最恳切的希望,也是对社会和国家贡献价值的体现,慢病管理模式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通讯员于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