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4月19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丽)在省博物馆里,有件珍贵的文物——豕尊,出土于当时的湘潭县九华乡桂花村船形山。其独特的形制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让人感受到商周时期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

湘潭文史专家刘安定一直很关注豕尊,多次到豕尊出土的地方探访。4月9日下午,我们来到响水乡桂花村(即原来的九华乡桂花村),在一处周围都是树林、只有一栋房子的地方,我们停了下来。刘安定指着这栋房子说,“这就是豕尊出土的位置。”

刘安定介绍,1981年初春,当时的桂花村船形山生产队队员朱桂武,带领儿子和附近几个农民为家里建新房。当地基挖到一米深左右时,忽然听见“咣当”一声脆响,锄头碰到了硬东西。刚开始他们以为是一块大石头,可当继续往下挖时,一只暗黑色、锈迹斑驳的猪模样的家伙呈现在眼前。当时,朱桂武不知道该怎么办,在邻居们的建议下,第二天一大早,朱家父子冒着细雨抬着这个家伙来到县政府。随后,又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其送到了省博物馆。经过几位专家的鉴定,这件宝贝被确定为商代猪尊,是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惟一以野猪形象作为整体造型的器物。它是商代后期盛酒之祭祀礼器,用铜、锡、铅合铸而成,距今已有3000多年,专家们为其定名为——豕尊。

“这件宝贝见证了湘潭悠久的历史文化,我每次到了省博物馆,总要看看。”刘安定告诉我们,豕尊高40厘米,长72厘米,为了更仔细地观察,他特意拍了照片。从照片上看,豕尊双耳直立招风,颈脊上鬃毛竖起,两眼睁圆,嘴长而微翘,神态栩栩如生,显得野性十足。由于埋在地下太久,再加上南方多雨,土地潮湿,有些纹饰线条受锈蚀,稍微有些不太清晰。

“你们仔细看看,猪尊背部有一个注酒椭圆形孔,孔上有盖,盖上有一只凤鸟,鸟站在猪背上,这是当时牲猪野外放养的一个佐证。”刘安定觉得,如此细致的构图,恰恰展示了当时铸造技巧的高超。

在古代,猪除了作为食物和用于祭祀,还是先民们的一种信仰和图腾。刘安定阐释,甲骨文中关于殷商时期养猪的记载:“陈豕于室,合家而祀”。这里的‘豕’字,是我们最常见的‘家’字去掉宝盖头,最初表示一家人只有养了一头猪,才能算一个家。”

刘安定认为,青铜猪尊在湘潭出土不是偶然,因为那时的中原文化已传播到了湘潭一带,而湘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开始发达,猪是重要的家畜之一,将猪的形象铸成祭祀盛酒礼器,符合南方地域普遍养猪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