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瑞鹤 尼伯龙根工厂 2月28日

纵观日本帝国兴衰,日本海军乃是重头戏,这支海军兴起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在1905年,这支海军在对马海战中全歼了远道而来的俄国舰队,日本的国力也达到了顶峰。但40年后,随着这支海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完败,日本帝国也走到了尽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后在港口翻沉的日本海军天城号航空母舰,它的命运是日本帝国的缩影。

日本海军的悲剧在于,他们为预想中的“日美大决战”进行准备长达三十余年。但最终却一败涂地。造成日本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但他们海军的内卷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简而言之,日本知道美国远比大清和俄国可怕,也对这个对手做了详尽的研究,这个研究的成果就是一份被称为“九段作战”的计划。

日本海军对将来的战争做了精确到天的规划,并围绕着九段作战计划重造了整个海军。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日本海军就是被“九段作战”驾驭和操控的。到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真正打响的时候,日本海军发现自己要在与自己之前预想完全不同的战场上作战。在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海军几次想在战役级别重现“九段作战”的精髓,但最终,每一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而日本帝国也伴随着海军的败亡走向了终点。

决战前必须做点什么:

日俄战争的高潮是1905年5月的对马海战。在这之前,日本虽然接连取胜,但沙俄一点也没有战败求和的意思,日本的财政一度濒临破产。对马海战之后,日本海军的胜利迫使俄国不得不接受和谈,日俄战争才以日本“体面的胜利”而告终。由此,“赢得一次决战就能赢得整场战争”的思路,在日本海军中根深蒂固。在准备对美作战时,日本海军一开始就策划的是“更大的决战”,以赢取“更大的胜利”。海军也是凭着这张大饼向议会要经费的。

对马海战时被日军击沉的俄国战列舰。

虽然类比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手段,但是俄国海军的情况不能完全套用在美国海军上。首先,俄国舰队一路走来绕了地球大半圈,中途没有任何日本军舰进行拦截,要不是决战那天天照大神开眼,日本就完了,而美国是一个比俄国更可怕的对手,放任美国舰队全须全尾地过来,日本是没有必胜把握的。

其次,因为俄国在海外没有任何基地俄国舰队一路走来磕磕绊绊,缺乏燃料和必要的维修,。但美国和俄国不同,它可以借助自己和盟友的海外基地完成补给和休整,即使远道而来,美国舰队的损耗也会比日本小很多。所以,要想在决战中取得优势,就必须在决战前就对美国海军进行必要的消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美国海军很早就开始通过“大白舰队的环球航行”向日本秀肌肉了。

所以,不论如何,跟美国作战不能只靠最后的决战,必须在决战前做点什么,而这个“在决战前做点什么”的重要性,甚至比决战还要重要。这就是日本海军战前对美研究的核心理论。

从“迎击作战”到九段作战

在日本海军的规划中,将来的日美舰队决战会在小笠原群岛附近展开。日本海军在决战前,要先在邻近海域分散投入水雷舰队(在日语里,“水雷”的意思是鱼雷),在可能海域用巡洋舰组成大范围搜索网进行强力侦察。发现敌舰队以后,马上集结巡洋舰对敌舰队进行水雷战强袭,打乱敌舰队的阵形,并尽可能的削弱敌方军力,其后再投入主力舰和敌人进行舰队决战,按照预想,这时双方实力就几乎相差无几了,而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赢得决战的胜利就会更大一些。

预想中的“迎击作战”。

美好的预想总会被现实残酷地打脸。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德海军之间没有爆发“一战定国运”的舰队决战,德国公海舰队整日蜷缩在海港中无所事事,而一些小型舰艇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战果,由此,各国海军对驱逐舰之类的小型舰艇重视起来。对于日本海军而言,小型舰艇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在战后的华盛顿条约中,日本的主力舰被限制在英美吨位的60%,而不是日本海军预想的70%,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海军要想赢得预想中“决定性的作战”,就势必要在决战前对美国舰队进行大幅度削弱。

于是,更加强调决战前对美国海军大幅削弱的新战法被提了出来,这就是所谓的“九段作战”。为什么一定是“九段”,而不是什么“八段”,“十段”之类的数字,这可能是日本人固有的迷信。这个“九段作战”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

第一段,远洋侦察与打击,日本海军预测,一旦日美开战,美军舰队主力将从西海岸移师珍珠港,此时派出远洋潜水艇严密监视美主力行动,并寻机袭扰。

第二段,集群雷击,美舰队由珍珠港驶出后,立即使用大批潜水舰轮番攻击美国舰队。

第三段,迟缓登陆,当美国舰队接近马绍尔群岛,准备登陆前,以潜艇部队再次予以攻击,削弱敌人并迟缓敌人登陆,争取时间。

第四段,内南洋前哨战(这也是九段作战的预想主战场,需要大量消耗敌人实力的区域)美军开始进攻内南洋诸岛,此时以超级战列舰加上大型航空母舰的作战群对美军舰队进行打击,使敌舰队混乱,并在相当程度上削弱美军的兵力。

第五段,内南洋潜水战,由潜水艇部队痛击混乱中的美国舰队。

第六段,航空攻击,内南洋陆基航空兵力全力攻击敌军舰队,给予敌舰队最大之杀伤。

第七段,内南洋水雷强袭战,日本海军主力夜战部队,将对美舰队发动夜间水雷强袭。

第八段,内南洋机动作战,主力空母机动部队全力攻击敌舰。

第九段,最后大决战,战舰部队终于登场,扫清最后的残敌,日本海军大获全胜。

九段作战的具体示意图。

这个九段作战一出笼,就成了全日本海军的指挥棒。日本海军的战略战术和武器研发,都要围绕着九段作战进行,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

“九段作战”指导下的兵器研发

九段作战的前面几个阶段,日本海军能出场的只有潜水艇。从夏威夷一直到塞班岛,这艘日军潜水艇会像蟒蛇缠身一样纠缠美国舰队,在世界海军作战史上都绝无仅有。特殊的作战对象需要特殊的兵器,所以日本潜艇的发展就走上了和其他国家迥然不同的道路——他们的潜艇较为重型,且续航力长,这是远洋作战必须的。德国二战中的主力潜艇VII型排水量800吨左右,日本的潜水艇排水量过千吨很正常,排水量两千多吨跟驱逐舰类似的也有很多,相比于其他国家的潜艇,日本的潜艇是庞然大物。

要想让这些庞然大物顺利完成发现敌舰主力并单独攻击的任务,必要的侦察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在当时,最可靠的海上远程侦察手段只有飞机,所以日本对于发展“潜艇载机”非常执着。1932年建造的伊五号潜水艇就已经具备了携带飞机的能力。到了二战中后期,日本更是造出了能携带三架攻击机的伊400型潜艇,在潜艇载机技术上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本海军伊15号潜艇,注意指挥塔下部的飞机库和前部的弹射器。

不过,潜水艇远洋作战,除了侦察之外很重要的就是协同作战需要的通讯。水下通讯是直到现在都没有被彻底解决的问题。另外,在二战时,潜水艇的航速要远远低于水面舰队,想要让潜水艇跟着舰队死缠烂打,这从技术上讲是非常不可能的,除非在每次袭击时,潜水艇都可以给对舰队足够沉重的打击,但这在历史上是从没有过先例的。

除了潜艇之外,日本海军还计划在内南洋由大量的陆上攻击机执行远距离对舰轰炸。这样的战术要求攻击机同时具备大航程和大载弹量。在当时日本航空界拿不出大功率发动机的情况下,要想完成这样的要求,飞机就必须牺牲防护。当敌方防空火力不猛烈的时候,这样的陆上攻击机可以取得辉煌战果,日后在马来半岛沿岸,日本飞机击沉英军Z舰队就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一旦遭到稍微猛烈一点的防空炮火,这些陆攻的生存率就非常堪忧。当日后的美军装备了VT信管之后,日式陆攻就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1941年12月在马来沿岸攻击英国Z舰队的陆上攻击机。

日本海军对他们的鱼雷寄予厚望。他们开发的九三式氧气助燃鱼雷射程是盟军鱼雷的五倍,而且不会在水面上留下航迹,先进性远远领先于盟军同类,针对这样的大杀器,日本海军不但制定了详尽的鱼雷战战术教范,还专门设计了携带这种鱼雷的重装雷击舰。在他们眼里,内南洋水雷强袭战有“准决战”的地位。在这次鱼雷强袭战中,日本海军几乎全部的巡洋舰,相当一部分驱逐舰和一部分战列舰会在夜战中大显身手。

保存至今的九三式氧气动力鱼雷。

首先,巡洋舰和战列舰上携带的夜侦将飞临美主力舰队上空,并投下照明弹。随后,在指挥舰的统一指挥下,各夜战群所属的重巡洋舰和重雷装舰将对美国舰队进行超远距离(在30000米到35000米距离上,将配备于两舷的鱼雷管中的鱼雷全部打出)的鱼雷齐射,削弱其外围警戒部队的实力。随后,由金刚级高速战列舰配合对位于美国舰队展开炮击,并争取打开两个突破口。各夜战群的先头突击力量将在重巡洋舰的掩护下,从这两个突破口展开突破。各夜战群要以5500吨级轻巡(旗舰)充当箭头,呈单纵队队形,一边炮击一边突进,在极近距离上(3000-5000米距离上)对敌主力舰发射鱼雷,然后撤退(如各舰配有鱼雷再装填设备的,可在撤退过程中再装填,并随后返回战场再次攻击,另,如发射鱼雷后与敌舰距离极近时,也可在撤退前用舰炮或机关炮轰击敌舰舰桥,加重对敌舰的破坏)。当战斗进入高潮后, 两个夜战群的后续突击力量也将从突破口突破,依照与先头突击力量类似的战斗方法展开战斗——根据日军兵棋推演的结果,此战法大约可消灭美军10-16艘的战列舰与巡洋舰。

日本海军还真把北上,大井两艘巡洋舰改成了专门的雷击舰。

不过,氧气动力鱼雷虽然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但命中率却非常低。当时的鱼雷没有制导,只能直线航行,还容易被海流干扰方向。1942年初的泗水海战,日本海军在远距离发射鱼雷188枚,击中目标的只有4枚。命中率勉强高于2%。问题是,面对这样的现实,日本海军却依然执着于远距离鱼雷战,并没有修改战术。所以,直到最后,日本海军用鱼雷取得的战果始终与理想情况相去甚远。

最后,日本海军的“镇国神器”大和级战列舰,在设计的时候也深受“九段作战”的影响。按照日本海军的理念,大和级巨舰既要坚不可摧,又要前出至内南洋之外的地方配合航母去削弱敌舰,装甲和燃料搭载就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和级的前两艘大和、武藏号在设计建造时对装甲非常重视,造成的后果就是续航力不尽如人意。为此,海军内部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甚至有人质问“战舰如果燃料耗尽开不回来,这个责任谁来负”,最后,作为妥协,大和级三号舰信浓号装甲大幅度削减,以换取更好的续航性能——当然,信浓出港就沉掉,这是后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设计战舰大和时,日本海军内部就已经因为防护和燃料的问题起了争执。

太平洋战争中的“九段作战”

按照日本海军的设想,太平洋战争应该是自己以逸待劳,等着美国人打过来,但日本海军却选择了以偷袭珍珠港的方式主动出击。从一开始,太平洋战争就没有按照日本人预想的方式进行,战前打造的九段作战,以及围绕这个“战法”打造的种种战术和兵器,也就被迫在一种日本人不熟悉的环境下运作,后世讨论到日本太平洋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日本海军毕竟按照九段作战的思想训练了那么多年,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过来的,所以,只要有可能,日本海军都会在制定具体的作战规划时考虑到“尽可能消耗敌人”的因素。但是因为预想的战场发生了改变,而且美军也发生了诸多日军意料不到的变化,所以这种“战役级别”的九段作战,相比于原版来说就会打许多折扣。

中途岛海战是日军在战役级别重现“九段作战”的一次尝试。在这次作战中,日军布置了潜水艇作为警戒,也安排航母机动部队前出作为削弱美军舰队的力量,而最终的决战,是由战列舰队来完成的。这样的战役布置引起了很多后世历史学家的批评,中途岛战役日军惨败的结果也跟这样的兵力部署不无关系。日本海军如此部署自己的兵力,本质上还是有九段作战的思维在起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充当警戒部队的潜水艇数量太少,而且警戒的目的是先行发现敌人,可是,在自己的密码已经被美军破译的情况下,这样的警戒也就失去了意义。

在中途岛战役中,南云的航母部队充当了九段作战中“内南洋航母打击兵力”的角色,但除此之外,日本没有任何别的手段可以削弱,甚至探知美军舰队的所在。在中途岛战役发生的地区,日本没有办法部署陆攻机,远程侦察和打击都无从谈起,最终,南云舰队顾此失彼,全军覆没。

中途岛海战日军部署。

在中途岛海战之后,日本海军还曾经在1944年的马里亚纳海战中试图重现九段作战思想。在这次海战中,日军是防守方,按照小泽治三郎的构想,他的航母舰载机和驻扎在塞班岛的攻击机可以通过“交叉攻击”的战术极大地延展自己的攻击距离。这等于是兼具了陆上攻击机和航母攻击机的作用。在此之后,日本战列舰队将会收拾残局,解决美国航母特混舰队。

这样的战役设计还是基于“先削弱敌人再进行决战”来进行的。可事实上,“削弱敌人”的航母前哨战一旦不顺利,后面的决战也无从谈起。马里亚纳海战对日本海军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剧。美国海军的技术和实力在1944年已经非常强大,日本的飞机很难飞到近处进行有效的攻击。讽刺的是,虽然美国海军没有“九段作战”的概念,但在马里亚纳海战中,他们的做法却与日本人的构想非常类似。美军的潜艇前哨击沉了日本的两艘大型航母,自己又在防守中大量杀伤了日军航空力量,这才在傍晚发动空袭——相比于日本,美军的潜艇前哨表现明显好很多,马里亚纳海战是这样,之后的莱特湾海战也是这样。

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日本海军的旗舰大凤被美军潜艇的鱼雷击沉。

“九段作战”失败的原因:

对日本海军来讲,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九段作战都是彻头彻尾的失败。从理论上讲,努力了几十年的海军建设都围绕着九段作战进行,但是太平洋战争的大战略却跟九段作战毫无关系。从实践上讲,“九段作战”的精髓在于提高获取敌方信息的效率,并削弱敌方。日本海军将这种理念用在自己的历次战役中,结果无一不是失败。

造成九段作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日本固守僵化的思维,国力同美国相差太大,等等,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主题了。除此之外,还应该指出两点。

首先,从技术层面上看,九段作战成功的前提是良好的信息处理和事态感知。对于日本海军来讲,他们要么是没有相关技术,要么是忽视了相关技术。在九段作战中,潜水艇是最关键的前出侦察手段,但日本海军一方面要求潜水艇必须攻击敌舰,另一方面却不肯系统地组织潜艇作战,再加上自己的电文早就被美军破译,结果就是在作战中处处被动。反观美军,他们的潜艇部队经常能做到提早部署,发现日军大舰队的动向,这和日本海军形成了一个极为鲜明的对比。

其次,整个九段作战到底算是“战术”还是“战略”,其实界定是非常模糊的。不可否认的是,九段作战中有相当多牵涉到具体战术的情况,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战况有极大概率不是按照当事人的预想发生的。这种时候战术上的死板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比这种战术死板更可怕的是,日本的国家战略相当随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关于“北上”和“南进”的争论就一直在撕裂着日本的国策。作为资源有限的岛国,这样的政策撕裂无疑是毁灭性的。站在宏观视角来看,日本死板的战术搭配上走哪儿算哪儿的国家政治,这样的组合其实是和军事政治的要求是抵触的。所以,日本战前再怎么努力,到最后也沦为了内卷,连同无数昭和男儿们的肉身消失在了太平洋的滚滚波涛之中。

讽刺的是,如此糊涂且短视的日本海军却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学生。英国人处理“国家政治”和“战术”相关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跟日本截然相反的态度。英国的国家政治可以说是非常坚定且僵化的,那就是极力避免欧洲大陆出现强国,同时在海外谋求自身的利益,几百年都没有变过。而皇家海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在战术上被赋予了极高的自由度,这也是皇家海军长期以来名将辈出,打遍天下的根本原因之一。

对于整个日本海军而言,虽然英国是他们的老师,但他们的学习,只是停留在器物和战术层面上。关于“为什么作战”这样的话题,是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的。这样的一支军队,遇到有清晰决断力的上层,会发挥出非常可怕的战斗力,但当整个上层都不知道这个国家想要什么的时候,这支军队也就只能带给国家和民众无尽的痛苦罢了。九段作战,正是日本海军悲剧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