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这个概念,一人有一人之界定。

记得小时候课本上有一句“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大爷”。曲剧《游乡》有一句台词:“老汉今年我五十三”,也是家喻户晓。

2020年,联合国将老年的年龄段划在了79岁,大大突破了国人的传统认识。

按照这个标准,80岁无疑属于“老年“了,中国人历来好用“七老八十”来形容年迈之人——老态龙钟、步履蹒跚、神志不清、老年痴呆…… 生于西安却一口河南活的黄大爷,用4个数字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习惯印象:81岁、跑400米、成绩1分31秒、坚持21年。

郑州这位老奶奶真真是“巾帼不让须眉”——96岁、夜里11点摆摊卖菜馍、凌晨5点收摊去赶集、下午睡觉、坚持30年。

两位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说话中气足,与人沟通情商高。你看黄大爷腿上的皮肤,不见一点皱纹,哪像80出头的年纪? 两位老人的好身体令全网羡慕、赞叹。 不过我关注的,却是二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窃以为,那是这个时代最正的三观。 黄大爷自小就爱好跑步、跳远,从60岁退休后就隔天一个400米。人活着不就应该这样吗?上班努力工作,下班享受生活。他说“老年人强身健体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郑州老奶奶的“金句”就更多了:

“年轻年老,不就是眼睛一睁一合嘛。”

“年轻人正是发奋图强,老年人应该向他们学习。”

“你为啥这么大年龄还搁这儿摆摊?”“受传统的教育。”

“我觉得人老了应该有价值,天天打麻将,对身体不好,对下一代影响也不好。”

“歇着无聊,不如找点有价值的事儿。”

从老人的话里,我们不难得到两个启示:

一.人要战胜环境,很难。

天天打麻将不好,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处在农村那样的环境中,要抵御其诱惑,并不容易。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农闲时节的文化生活实在有限,不自觉地就会往那个场合凑。 老奶奶家是周口的,却来到郑州摆摊。我不知道是不是跟这个有关,因为如果在周口农村乡下,恐怕你想摆摊卖菜馍都不具备条件。 “小隐隐于野”,是因为“野”远离官场,也远离了诱惑;饼摊摆于郑,是因为郑州远离麻将。二者异曲同工,虽然方向相反,道理却是一致的。

二.人性追求舒适,克服人性便是自律。

短短的采访中,老奶奶两次提到“价值”一词。老奶奶说她读的是“家里蹲大学”,估计也弄不清学者们对“价值”七七八八的定义,在她心里朦朦胧胧“价值”就等于“有用”。

打麻将,没用——靠它发不了财;

摆摊卖菜馍,有用!有啥用? 那可太多了——

不需要三个孩子的赡养费,人活得硬气;

菜馍分量足,顾客开心,人活得爽气;

适度体力劳动,活动活动胳膊腿,精气神十足,光96岁还能骑自行车这一项就能打败多少人;

站在闹市卖食品,与南来北往各色人等打交道,脑子不僵化;

一不小心还成了“网红”,那么多的年轻人还要来我这儿蹭流量…… 凡事利弊相生。

网红主播们蜂涌而至,将直播的镜头怼到老奶奶面前,压根不管老奶奶已累到说不出话,兀自兴奋地对着粉丝们大喊:“老铁们,双击666!礼物刷起来,一起买老奶奶的菜馍”。 只是,一群26岁的年轻人四体不勤地捧着手机拍一个96岁的老奶奶摆摊做馍,这画面是否有点讽刺?

《大学》第十一章:“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意思是说,社会的财富生产有其根本道理——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样,财富便会经常充足。

诸位,看到这段话想到了什么? 对,实体经济!

马云就是个标志。

社会是进步了,可“寄生者”比劳动者生活更轻松,收入更高,这恐怕不太好。

老奶奶曾明言她这种闲不住的思想来自“传统教育”。哪怕这些打着“买馍”旗号的主播如此烦人,令她劳累,她也不住手:“总不能让人家白来”。

瞧,这就是传统价值观。

当“传统”遇到“现代”,我想不适感一定是存在的。

还有网友问老奶奶道:“成名后,你觉得开心吗?”这话如果是关心,尚可理解。如果是好奇,那就太脑残了。

在96岁的君子面前,这个娃还真是个“小人”。

你觉得一个96岁的老人还需要出名吗?

你以为老人家也是张爱玲的信徒?

三观、人生,太抽象。

算了,不说了。

我先跑个400米,晚上再去摆个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