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人物

鲍勃·奥登科克(Bob Odenkirk) ,

这位在《绝命毒师》里惊艳亮相,在《风骚律师》中一战封神的「气质型」演员,居然走出舒适的文戏区,开始转型限制级动作片。

从文质彬彬的冷酷律师秒变约翰·威克(John Wick)一般的哭泣杀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约翰·威克 是为了给自己的宠物狗和汽车复仇;

那么鲍勃·奥登科克饰演的退休特工哈奇 就是纯粹为了宣泄情感,倒出生活的苦水。

枯燥乏味的中年生活,加上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暴力因子,在遇到「迎面而来」的黑暗势力时被瞬间点燃、引爆,如天雷勾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小人物

- Nobody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难看出,电影《小人物》(Nobody) 基本算是基努·里维斯《疾速追杀》(John Wick|2014) 的翻版。

退休特工、中年焦虑、极致动作......样样都照着《疾速追杀》依葫芦画瓢。

而且鲍勃·奥登科克的气质怎么看都不像杀手,最多能演一些冷血变态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小人物》搭着特殊时期,影片稀缺的「春风」,就这么扶云而上,彻底火了。

因为《小人物》的制作团队,正是《疾速追杀》的编剧和特效制作公司;

加上区区1600万美元的成本,正是为了再造《疾速追杀》的高票房回报率。

导演伊利亚·奈舒勒(Ilya Naishuller) ,之前因第一视角超爽动作片《硬核亨利》(Hardcore Henry|2015) 崭露头角。

这次得到《疾速追杀》团队的邀请,自然一拍即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导演 伊利亚·奈舒勒 在片场

不得不说,《小人物》虽然套路满满,但还是有着自己的风格特色,加上爽片气质,能够脱颖而出,也并非完全靠运气

内地观众直接为《小人物》打出8.0(好于90%的动作片)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IMDb7.5分,MTC也给出了及格线以上的63分,算是给了剧本一定的认可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烂番茄新鲜度82%,观众打出惊人的94%

综合来看,《小人物》是一部观众疯狂认可,专家也勉强接受的大爽片:

简单、直接、粗暴、过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中年焦虑

《小人物》的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展现男主角哈奇 的生活,输出源源不断的焦虑感,获得观众的共情。

影片第一幕戏虐又锋利。

哈奇 的生活重复且枯燥。

凌冽的快速剪辑辅以重复出现的生活片段,机械化的枯燥感很快写满了哈奇 的脸上。

咖啡、工厂、妻子的冷漠与工友的热讽,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还将持续几十年,从哈奇 的中年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

哈奇 失去了活力,和大多数中年人一样,精神涣散、压抑内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次意外打劫,两个毛手毛脚的小偷闯入室内。

儿子热血反击,父亲哈奇 却唯唯诺诺,只想换一个平安。

对此,儿子耻笑父亲软弱,妻子心底里有些泄气,就连前来查案的警察也拐弯抹角地嘲笑了他仅存不多的男子气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友得知一切后,将一把上了膛的手枪递给他,哈奇 旧时的暴力因子被唤醒。

他犹如指环王中希优顿王 手握宝剑重获青春,甘道夫 得到白杖后法力大增。

哈奇 带着手枪,凭借以往的经验找到小偷,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证明自己的男子气概。

这时观众也开始渐渐了解到哈奇 的过去。

一个「故事很多」的退休特工,一个连黑帮老大知道了都一时手足无措,下属查到信息直接摔电脑走人的「鬼见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了,两个普通小偷是不够哈奇 找回自我的,况且对方还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

为了给哈奇 找到更加靠谱的「回归」的理由,故事的激励事件发生在公交车上。

黑帮小喽喽醉酒闹事,上了公交,肆扰乘客,调戏年轻女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的哈奇 没有半点恐惧,嘴角露出一抹微笑,握紧拳头,把对方当成了一个又一个宣泄压力和苦闷的「沙包」。

《小人物》的道德前提非常「敷衍了事」:

无论你是普通人亦或身怀绝技的退休特工,遭遇不公和黑暗时,你都应该有勇气予以回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交车上的打斗,将哈奇 拉入特工组织与黑帮集团的争斗中,孤单特工重操旧业的时机终于来了。

将打击犯罪与宣泄中年焦虑混合在一起,这使得《小人物》区别于《疾速追杀》,传递出的别样魅力。

这也挺符合鲍勃·奥登科克的气质,让他与基努·里维斯在人物塑造上有了不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段落,哈奇 那位已经住进养老院的父亲也换上装备、手提短枪上阵协助儿子。

他们同样通过暴力的宣泄找回了青春,他们都是不愿「退休」的顶级「打工人」。

工作让他们有了身份认同。

至于父亲或者其他角色,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消磨、一种对于梦想和性格的背叛、一种社会化的规训。

要成为自我,必须握紧拳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能够得到大部分观众的认同,甘愿打出高分来成全这部影片,

《小人物》唤醒的是大众对于枯燥生活,对于中年焦虑的反抗精神。

也许我们无法在现实中向生活挥拳,但至少我们能在影院提供的短暂梦境里爽一把,不计后果地拍拍屁股走人。

这就是电影爽片的造梦机制与宣泄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

动作宣泄

除了哈奇 找回自我的过程具有共鸣感,《小人物》的动作设计同样可圈可点,爽点颇多

动作设计上,《小人物》同样与《疾速追杀》有着很大区别。

《疾速追杀》的动作设计配合基努·里维斯的身形气质自带一种飘逸感,潇洒且自如。

不需要拳拳到肉,而是直戳要害。

动作上都是打关节要害,枪战上每发都要爆头。

而《小人物》的动作设计更像丹泽尔·华盛顿《伸冤人》(The Equalizer|2014) ,稍显老练和笨拙,但依旧招招制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摄和剪辑技术的发达,大大降低了动作演员施展身手的难度。

通过剪辑和特效,演员的动作可以变得更加漂亮,而不需要演员本身有着高超的动作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男主角鲍勃·奥登科克为了影片苦练两年,接受严苛的训练。

还主动提出高要求,拒绝替身,亲自出演每一场打戏。

成片里,他的近身肉搏戏看起来还算不错。

导演都赞美:

他真的可以去做特技动作演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强度和频度来看,动作戏整体还是比《疾速追杀》差了一些。

但对于「奔六」的鲍勃·奥登科克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了。

整部影片,激烈刺激的打斗戏都发生在密闭空间。

一个是在狭窄的公交车内

为了突出爽感、修饰动作,导演自然会选择近景镜头加快速剪辑。

毕竟长镜头的动作要求实在太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定范围内,人物之间的贴身肉搏,加上一些「小花招」的设计。

例如用书包带锁喉后挂在巴士把手上;

抽起被打烂的扶手,像用棒球棍一样攻击对手......

让观众感受到哈奇 对暴力的沉迷,渲染宣泄的快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高潮一幕,工厂里的枪战,则多了一些耍酷的「慢镜头」。

强化板上绑炸药,加上各种小机关,都突出了哈奇 的策略与机智。

这也是降低动作难度的一种方式,让观众既能得到快感,同时不会觉得动作设计太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人物》迎合了大众宣泄压抑的情感需求;

加上一些「小花招」以及鲍勃·奥登科克传递出的中年焦虑,这样的影片最容易「四两拨千斤」,收获认可和票房

至于片尾留下的伏笔 —— 有没有续集,大概还是票房说了算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