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地理的朋友都知道,北极圈内,终年积雪,气温十分冰冷。由于严寒的缘故,这块区域内的生物种类相对较少,植物以地衣、苔藓为主,树木稀少,动物则有北极熊、海豹、鲸等。2004年7月,中国在北极圈内的一块土地上建立了黄河站,正式开始了科学考察工作。而这块土地,就是位于北冰洋上,主权归属于挪威的极地自然群岛—斯瓦尔巴群岛。

斯瓦尔巴群岛,被巴伦支海、格陵兰海和北冰洋包围,面积约为6.2平方公里,终年积雪,是通往北极最大的群岛。从二三百年前起,该群岛就是北极地理大发现的大本营。在12世纪时,挪威人便最早发现了该岛群,直到1596年,才被荷兰航海家威廉·巴伦支命名为“斯瓦尔巴”,意为“寒冷的海岸”。从此之后,美国人、意大利人、法国人、丹麦人都先后来到这里,进行捕捉鲸鱼的营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20世纪初,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煤矿、天然气以及石油等资源。随后,以美国、英国、俄罗斯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纷纷派遣人力登陆斯瓦尔巴群岛,开展勘测和开采。为了争夺资源,英国、俄国、荷兰、丹麦、挪威和法国都先后对斯瓦尔巴群岛提出了主权要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围绕着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矛盾也是十分尖锐。由于一战刚刚结束,各国之间不想再挑起纷争,于是最后一致同意通过订立条约的形式,将斯瓦尔巴群岛的资源共享。条约规定,各缔约国在这里享有平等的定居、经商、捕捞、采矿权。

同时,为了保持这一现状能够长久持续下去,英、美、丹、挪、瑞、法、意、荷、日本等18个国家,在1920年共同签署了一项条约—《斯瓦尔巴条约》。在条约中,明文规定斯瓦尔巴群岛不得用于军事目的。因此,斯瓦尔巴群岛也就成为了北极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非军事区。

1925年,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国迫使中国签署了这一协议,成为《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北洋政府的实际首脑段祺瑞正忙得不可开交,哪里有精力去管千里之外的事情。但因为法国使者出面,段祺瑞不得不给法国使者面子,于是便派外交总长顾维钧率团签订了该项协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自袁世凯去世后,中国内部一直都比较动荡,北洋政府哪里还有余力专注于这个远隔重洋的群岛呢?更不要说派科学家去哪里搞科学实验了。

签订协议后,北洋政府也没有就这事在国内进行宣传,所以很多民众都不知道,所以我们也就一直没能享受应有的合法权益。直到1991年,中国探险家登义应挪威卑尔根大学Y·叶新教授的邀请,参加了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国科学家联合的北极综合科学考察。

虽说这是一次普通的考察探险,但对于高登义来说,这次探险考察最大的收获,便是在Y·叶新教授赠送的《北极指南》一书中看到了《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斯瓦尔巴条约》的英文版明确记载:中国是《斯瓦尔巴条约》的签约国,理应享受签约国的一切权力。

凭借着这样一个签约,在地理上和北极没有一丝关联的中国,在寒冷的北极地区有了话语权。后来在多方努力下,中国于2004年7月28日这一天,正式在北极建立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开启了北极科研探索之路。

不得不说,当初段祺瑞政府签订的这一项条约,让新中国有了这个黄金宝地。中国公民可持有效旅行证件免签进入该地,并在此长期居留、从事正当的学习和科学探索活动,而无需向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申请许可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