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待解之谜。栖霞籍抗清义军首领于七的下落,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之初,于七曾先后两次起兵,第二次举事是在顺治十八年。由于清军在当年底就调集旗绿兵丁数万人前来围攻,于七方面此次并没有坚持太长时间。约半年之后,在康熙元年,牙山陷落,起义失败。

不过,起义虽然失败,但首领于七却不知所踪。为此,清军曾四下搜捕、大兴株连,最后也无功而返。清朝官修史料大多以“窜入海”作为于七的结局,其实用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不知道于七躲到哪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修史料虽然言语模糊,但民间传说却几乎众口一词。关于“于七的下落”,最流行的说法就是:“于七隐身在崂山的华严寺,改名换姓,出家为僧。”

这种说法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于七起义述略》(作者 周杰三)、《于七起义》(作者 李恩浦)等专门著作,也都提到并阐述了于七与崂山华严寺之间的渊源历史。

此前,笔者查阅不少相关资料,参观崂山华严寺之心久已有之,只是一直未能成行。这个周末,天公作美,笔者就此机会,终于来到这处传说中的于七隐身之地观瞻了一番。

中间从烟台到青岛之间的城铁之旅,昨天已经提过,在此不再赘述。而在青岛北下车之后,笔者在熟悉当地交通的一位朋友的引领下,换乘地铁,在11号线的浦里站下车。车站外面,有崂山景区的接驳车在此专门等待,集中上来一拨游客之后就会发车,直达仰口停车场。

在崂山景区的门票体系当中,仰口与华严同属一条大线路,前者主要是登山体验,后者则为观瞻之旅。前往华严的话,可在仰口检票处乘坐观光车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光车出发之后,沿着崂山景区旅游专用路向南行驶,不多时就可以来到华严景区的停车场。下车检票之后,沿着山路拾级而上,当看到“观澜”石刻大字时,就已接近华严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距离“观澜”石刻最近的场所,并非华严寺的山门,而是其塔院所在。根据指示牌的介绍,华严寺的塔院当中共有三塔,居中为首任方丈慈沾大师的藏骨处,两侧分别是善和、善观主持的圆寂塔。而其中的善和主持,按照现在的主流观点,俗名为于乐吾,籍贯登州府栖霞县,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历史名人栖霞于七了。

相传,于七在兵败之后,辗转来到华严寺中。方丈慈沾大师冒险收留之,并以沸水拂其面,佯装天花出痘,打消了追兵的疑虑。逃过一劫的于七,就此拜慈沾为师,后者赐于七法号“善和”,并选定他为继任之主持。

于七之事,在清代为禁忌话题,直到清末才被重新挖掘,至上世纪中后期,在农民起义成为“显学”之后,介绍他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关于他的下落,虽然也有其他推测,但均不如崂山华严寺出家之说流行。

于七不仅是历史界的名人,在螳螂拳领域也颇受推崇。因此,在善和主持的圆寂塔前,还有一块由中华崂山武馆在三十年前(1991年)树立的纪念碑,题曰《复修螳螂始祖于七墓塔记》(所谓“复修”,是因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塔院古迹多遭破坏,善和主持之墓塔也不复原貌,后来经过修缮,才重现今日之景状),文中简要记叙了于七的生平事迹及与螳螂拳之间的渊源。笔者此行,虽然是参观整座华严寺,但其实主要心愿,即观瞻这座墓塔了。

参观过塔院之后,笔者与友人继续前行,向山门而去。途中见到一块“缘”字石刻,此字大有禅意。笔者去年夏天就曾想到访华严寺,可惜一来遇到雾天,二来因防疫暂未开放,仅攀登仰口而已。时过一年,这次终于成行,且赶上了好天气,岂非“缘”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严寺名声在外,但规模其实不算太大。其原名华严庵,据记载为清顺治九年由即墨名门黄家捐建,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始改称“华严寺”。笔者平时主要对历史感兴趣,对禅意所悟非深,加上此次实际是为了凭吊于七而来,因此观瞻过塔院之后,在寺院本身参观的时间反而不长。

以上所云,主要是华严的人文底蕴,而这里的自然风光其实也相当不错。四月中旬,山中草木一新,一派生机盎然之景。塔院旁边有两棵银杏,已披上绿装。大殿前面有一株双樱,也繁花点缀。既瞻塔院,又观美景,此行不虚也。(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