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刚过,年轻的社畜们已经在期待接下来的五一小长假,而对于像我这样已经当妈的人而言,过完24小时高强度陪娃的小长假后,急需在偶尔可以摸鱼的工作岗位上续命......

尤其是,当你发现随着娃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精力似乎也越来越旺盛。“充电5分钟,振动5小时”的娃儿们,轻松玩废爸妈已经不在话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章鱼妈把这个话题扔给我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是的,我家娃也是,我要写!!!”

而当我稍微冷静下来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话题,该怎么写呢?

娃儿们天生不就这样吗???

但我转念又一想,如果能试着探究一下娃儿们超长振动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不是在育儿社交中能显得更专业些?又或许,当我们陪娃陪得要死机,而娃电量依旧充足时,我们是不是能更有效地安抚自己,保持冷静?

多利用科学的力量真的有助于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当我们累到只想挺尸,却还要面对孩子陪读书、陪挖沙、陪搭乐高、陪打仗等等要求的时候,想到“专家说了,因为xxxx的原因,娃儿们才如此,我得尊重科学”,是不是瞬间就心平很多?

1

在振动时间这件事上,

为什么“娃”比大人强?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习惯了将孩子当成孩子看待,这意味着你默认他们的很多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比不上成人。比如,消化吸收能力比不上大人,无法像成年人那样肆无忌惮地享受各色美食;肌肉尚不发达,力气比较小;情绪调节能力比不上大人,容易崩溃哭闹,等等。

可当我们陪娃玩耍时,一定不要带入这种“他还是个孩子”的想法,要知道,这样的想法会让你面对他们的超强电量更容易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在体力方面,绝对不要认为孩子比不上成人。

法国研究者将一组普通的、不常进行剧烈体育锻炼的8-12岁男孩,和一组大学生、一组优秀运动员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完成了同等强度的运动锻炼之后,8-12岁男孩组的心率恢复速度比大学生、运动员组更快。而且,8-12岁男孩组也能更快的消除运动导致的肌肉疲劳 [1] 。

研究者称,这可能和孩子们的无氧代谢系统不如成人发达有关。正因无氧代谢不发达,因而能比大人更多地利用有氧代谢,进而减少运动所产生的乳酸,而使自己在体育运动后恢复的更快。

这个推理十分合理。D L Tomlin等在有氧运动和从高强度间歇性运动恢复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在进行反复、高强度的运动时,较高的摄氧量可以帮助运动者更好地恢复力量[2]。

尽管这个研究中纳入的男孩人数不多(12人),但研究结果却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了我们普通爹妈和孩子在体力上可能存在的巨大鸿沟……

第二,比起大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孩子待机振动时间长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比起大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控制能力往往较差[3]。

相比大人,世界对小孩子而言,实在是太有吸引力了。当他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物,或者发现自己喜欢的游戏和活动时,他们往往全情投入,即便是很疲惫了也很难停止,因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足以告诉他们“你有点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相反,如果换作大人,在做事情时往往更容易体察到疲惫感,进而倾向于在把自己的能量完全“掏空”前,先行休息。(ps:成年人有时为自己喜欢的爱豆熬夜打call,这种情况其实和孩子的无法自控有点类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还要进一步分析孩子的振动时间为何远远比大人更长?我觉得可能还有以下这个原因:

比起以前的孩子,如今的孩子显然能享受到优渥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他们通常会比以前的孩子吃得更营养均衡,睡眠也更充足,能获得更科学的运动指导。

同时,如今的家庭子女数量相比几十年前大大减少,这意味着孩子会有机会得到父母更多的感情交流和更充沛的爱。这些变化,和现今父母科学育儿知识储备的上升,以及对孩子的关注度急剧增加都有关系。

如果您在这些方面也做得较好,那么恭喜,您的孩子体力可能会更加充沛。

2

娃电量充足,你却快关机了,

如何解决矛盾?

其实,无论娃为什么电量如此充足,家长们更想知道的是如何解决“娃日益增长的充电速度和父母电量耗竭速度太快”之间的矛盾。

既然要解决矛盾,第一步是要找出冲突的两方:电量充足的孩子 vs 电量不足的父母。第二步则是要试着降低孩子的电量,或者提升父母的电量。

降低娃的电量

想降低娃的电量,既可以找到一些快速消耗体力的方法,让孩子尽快放电;也可以一开始就让孩子“电量储备不足”。关于前者,网上已经有太多“陪娃放电的xx个游戏”之类的文章,童学馆之前也发过文章: 这33个室内运动,让孩子在家也能玩得巨high!! 可以供大家参考,所以这里就不再多说,我想说一下关于后者的一点薄见。

我们都知道,一个孩子精力充沛意味着他/她的健康程度很好。那如果要让孩子“电量储备不足”似乎听起来太残忍了些。

其实,让孩子电量不足并不意味着不让孩子睡饱,或者不让他们吃好,或者让他们生点小毛病没有力气。我们也可以从“降低兴趣”、“制造无聊”这个角度出发,不给他们提供那些“即便再困也要撑着玩耍”的环境。

举个例子,如果带娃外出时想让娃睡个午觉,那就不要在午睡时间段带孩子去充满声光电的游乐场。不要觉得没让孩子玩尽兴就“对不起”孩子,疲惫的、心不在焉的、不耐烦的父母所提供的低质量陪伴,对孩子一样不利。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家庭指导专家埃里卡*柯米萨在《不缺席的妈妈(Being There)》一书中强调,陪伴,不仅意味着在场,还意味着能够将注意力和思想放在孩子身上,关注孩子当下的情感需求,否则就没有在情感上陪伴孩子[4] 。

当然,从促进健康的角度讲,我们还是应该提倡让孩子多多进行户外活动和运动锻炼。因此,陪娃时提高父母的电量也是解决矛盾的重要途径。

提升父母的电量

成为爹妈后,有几个人没有在终于把孩子放倒后,开心的刷手机到深夜?有几个人能像孩子一样,比起静态娱乐,更愿意疯跑几圈?有几个人没有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焦虑?有几个人没有一边给孩子准备营养均衡的饭菜一边自己常吃油腻的外卖?

所以你看,睡眠不足、缺乏锻炼、焦虑压力、饮食不健康,这些情况哪一个不在持续消耗我们成年人的体力?说到底,不是孩子振动时间长,恐怕是咱们大人待机时间有点短吧!

如果想要充满能量的陪娃,不妨试着从生活作息、饮食营养和运动锻炼几个方面进行一些调整,或许还能顺便收获一个更健康的身体。

3

陪娃陪到崩溃,该如何自救?

前面说到提升自我电量的方法,但毕竟需要长期努力。如果当下已经时常面临陪娃陪到崩溃的局面,也可以采取下面这些方法来自救:

1、提前和孩子沟通,争取理解

在孩子平静、情绪好的时候,提前和孩子沟通:爸妈不是超人,因为工作、生活的种种事情,也会有疲惫、烦闷甚至想躲起来的时候,这种时候可能无法做到100%投入地陪你,请谅解。哪怕没有一直陪你玩,但爸妈依然很爱你,只是需要休息一会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提前商讨好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外援方案

这一点需要和家人,主要是队友提前讨论。在双方都忙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陪娃任务,是否需要老人的支援,是否需要提前踩点一些离家较近的、适合孩子放电的场所,等等。

像我们家现在是周末轮班制——如果这周大家都很累,那么周六周日一人陪娃一天,另一方至少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休息日。陪娃这件事,该喊外援还是要喊外援,毕竟不能忽视了玩耍时的安全问题。

3、提前制定好没电时的“Plan B”

如果缺乏人力支援,那么就需要制定大人没电时的“Plan B”。

鉴于大家都比较担心电子屏幕对孩子眼睛的伤害,不妨从孩子的兴趣点出发,选择一些适合自家娃的绘本、益智玩具,如桌游、有趣的科普音频、健康的零食等等,作为大人没电却又想把娃“圈定”在安全距离时的“Plan B”。(不过,用桌游也有风险,万一太烧脑,孩子还是会要求陪玩,且陪起来费力又费脑……)

最后,我们也在学着做父母,没人能一下子就得100分,也没必要得100分。既不要在自己做的不好时太过苛责自己,有时少许的缺憾,也许是孩子成长的契机;也不要面对一个电量满格的娃就感到恐惧,想想每当娃满脸甜笑的抱着你撒娇时,你是不是也会瞬间回血?

【彩蛋】最后送大家一个特别适合让娃安静放电的科普动画清单,大家关注果壳童学馆,在果壳童学馆的后台回复“科普动画”4个字即可拿走!

- END -

作者丨小毛,「@小毛阿姨聊营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硕士,中国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人民网、科普中国、健康时报等媒体健康和营养专栏作者。专注于母婴营养、科学育儿相关内容的科普和健康咨询。希望用温暖客观的科普,抵御育儿的诸多焦虑。

编辑丨章鱼妈,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乐于研究各种育儿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