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经济日报·中国县域经济报以《丹东蓝莓何以叫响全国》为题报道了丹东蓝莓产业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凸显,进一步宣传了我市蓝莓产业,助力打造丹东蓝莓品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丹东蓝莓何以叫响全国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的果农们辛苦经营一年的蓝莓,又迎来了丰收时刻。如今,丹东蓝莓走俏全国,全市蓝莓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5%以上。

隶属于丹东市的凤城市、宽甸县以及东港市一带,气候温润多湿,降水均衡,特别适合暖棚蓝莓的生长。2006年,辽宁省小浆果省级科技特派团团长黄国辉回乡,到刚创建的辽东学院农学院园艺专业任职,并在全国率先开设了小浆果栽培技术课程,建起温室大棚进行科研攻关。

黄国辉毕业于沈阳农学院果树专业,曾在国外学习先进的种植生产管理技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智利接触到了新兴的蓝莓产业。丰富的产学研经历和家乡独特的资源环境,让黄国辉对发展蓝莓产业、帮助乡亲致富信心十足。

科技特派团成立以后,相继开展了蓝莓、草莓、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的栽培技术和新品种选育的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并在生产一线推广应用低需冷量常绿蓝莓的无土栽培技术,先后建立了10多个示范基地,让辽宁的蓝莓种植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到目前,团队研发了“瑞卡”“普鲁”“蓝塔”等3个蓝莓新品种,收集和选育软枣猕猴桃品系30余个,并引进推广了蓝莓新品种“H5”“都克”“晚丰”和软枣猕猴桃新品种“绿佳人”。其中,“绿佳人”在第二届全国软枣猕猴桃品鉴会中获金奖,到2020年底示范推广面积4650亩,进入丰产期后每年可增收4500余万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蓝莓、软枣猕猴桃等小浆果类水果,因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倍受市场青睐,其中被誉为果品“蓝钻石”的蓝莓产业市场潜力巨大。“蓝莓的采摘期大多是在7月份,如果将它的成熟期改到春节前后,不仅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农民的收益也会大幅增加。”黄国辉想方设法提高蓝莓种植效益,帮农民增收。

在蓝莓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黄国辉团队进行“促进北方温室蓝莓果实成熟期提前”试验,使蓝莓提前到2月份上市,售价达到每公斤140元至200元。此举不仅使农户收益迅速提升,也让凤城及丹东蓝莓行业的整体栽培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其优质高效的栽培模式,被全国蓝莓首席专家李亚东称为“丹东模式”。这一模式的蓝莓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在辽宁、山东、吉林等地的蓝莓产区,累计推广面积5万亩,生产蓝莓果实1.6万吨,生产苗木650万株,总产值8.2亿元,新增就业人数5000余人。

在推广技术的同时,特派团特别注重在当地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帮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辽东学院园艺专业的《小浆果栽培》特色课程为基础,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的“农民技术员培训工程”首家开设了小浆果栽培专业,培养280名小浆果专业农民大学生,被评为全国“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集体”,黄国辉也被评为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辽宁省科技特派活动先进个人。

为了让贫困户能参与到蓝莓这个收益高的产业,特派团与丹东瀚林蓝莓科技有限公司、颐辉(丹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种植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入驻特派地区各个乡镇,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特色经营模式,引导和鼓励贫困户积极参与小浆果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万个,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近两年来,特派团共举办技术培训班及现场技术观摩培训会近30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600余人次,科技人员深入现场指导150余人次,指导农民近千人次,发放技术材料600余份、解决技术难题40余个,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丹东蓝莓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凸显。目前,“东港蓝莓”已成为东港市第六大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全市蓝莓生产面积0.86万亩,年产量0.86万吨;宽甸县温室蓝莓大棚有近1300栋,年产量2000吨以上,年产值1.6亿元。

来源 丹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