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在朋友圈感叹,说自己因为太忙懒得做便当了,居然在两个星期的工作日中,有7次选择了在兰州拉面馆解决午餐问题。

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

明明周围的店挺多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外卖也很快,20分钟左右就能送到了,也方便。

但我就是不管过程如何,结果都是走进了这家全国都大同小异、甚至有点简陋的快餐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问题我琢磨了几天——也不是刻意去想,就是真觉得挺有意思的。

一开始,我觉得是“没有选择成本”,但仔细琢磨,又感觉解释起来很是麻烦。

晚上喂猫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句话,叫:

“差不到哪去。”

1、“找个差不多的,就嫁了吧。”

“差不到哪去”这句话,好像是听长辈们唠叨得多,特别是在传授“找另一半”的经验时,同时伴随着的,还有另一句:

“找个差不多的,就嫁了吧。”

我印象里,第一次听到是从舅妈口中。

当初她刚到武汉,在公交车上遇到了我舅,当时他带着很多行李,明显是赶路到学校报到的。中途上来一个老奶奶,每一个人理她,就我舅起身让座了,然后自己扛着大包小包,一路汗流浃背地站到了最后。

那时候,舅妈就觉得:“这人心思肯定不坏。”

加上后来的一些缘分,两人就这么在一起了。

之后提起,她总说,虽然我舅也不算是太有成就,甚至家务白痴——别说照顾别人了,偶尔舅妈出差,他可是连下个面都不会,带着儿子到处去朋友家蹭饭,但“心思不坏”确实是实打实的。

也算是符合虽然说不上“好到哪去”,但起码也“差不到哪去”的标准。

另一件事就是反面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和堂姐一起去上海的爷爷家玩。

不巧,但是姑姑正在经历离婚。她的婚姻十五年,对方是初恋。中间的曲折我已经不记得了,只对爷爷的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

他说:

“人是很难改变的,所以在恋爱的时候,如果发现对方有一点是自己无法忍受的,那么离开比期待对方会改要好得多。”

这大概就是,哪怕优点再多,只有有一点比及格线“差”,就是不能接受的。

至于找个及格线在哪里,自然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标准,不一定与是世俗的看法相同。

2、“吃不吃是一个问题,怎么吃是另一个问题”

所以回到工作餐的问题,职场新人们往往更乐于讨论“中午吃什么”。

有时候讨论和选择就能花费大半个午休时间,至于结果如何,有不少运气的成分。

而老司机们,则更关心:“准时吃饭,抽空休息。”

至于吃什么,不挑。

同样是午饭,一个关心“吃什么”,一个关心“吃不吃”。

2019年,以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为基础,出版的图书《高效休息法》中,提到一个观点:

最容易让大脑疲劳的事是“做选择”。

简单说,最容易让人感叹“好累”的,不是体力活动,也不是单纯的执行活动,而是“做判断的活动”,无论决策大小,只要在做“判断”,大脑就容易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

早上起来挑“今天穿什么”;

中午在各种广告中挑“今天吃点什么”;

哪怕是简单的聊天,“回复表情还是一句话呢”,这些都算。

所以我们回忆一下,有时候确实“还没干什么”,但“就是累了”,或许就是被这些“小选择”消耗掉了精力。

这时候,兰州拉面馆,一个看上去不需要选择的选择,一个“差不到哪去”的选择就显得省事多了。

反正价格很公开,服务很公开,有“清真”两字挂在,即便不是山珍海味,起码也不会破了底线。

特别像我们在评价职场人时,用的“靠谱”两字。

3、“有不为,而后有所为”

与“差不到哪去”对应的,还有一句,叫“能好到哪去”。

似乎,一个是不能让步的确定的底,一个是未来可期的各种可能。

如果总是选择“差不到哪去”,是不是就意味着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就意味着开始变老了呢?是不是就意味着开始变得“没有追求”“得过且过”呢?

我觉得不是。

前几天微博上公开了胡歌的一段采访,他说:

“现在这个阶段,我看到了自己的天花板在哪里。

我人都40了,可能我再努力,再突破,也就这样了,已经看到天花板了。”

所以,比起继续在演技上磨炼,胡歌开始更多地思考自己与社会、和自然、和世界的关系,想一想,自己能做什么。

在智族的报道中,还说了这么一句话:

“他热心保护环境的公益。”

这也解释胡歌这几年的事业转型。

每一个有所为,都是从有所不为开始的。

知道自己的线在哪才是“认识自己”,乃至“认清自己”的表现。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大致也有这么一层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写在最后

孙膑在《孙子兵法》虚实篇中写道:

“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原因自然不用解释:兵力有限。

正如我们的时间、精力有限一样。

什么都想做,或许什么都做不好;

什么都想做,也或许是因为,没有那件“非做不可”的事吧。